自從非洲地區孔子學院2009年聯席會議召開以後,孔子學院在非洲大陸的發展進一步加速,可以說,孔子學院在非洲大陸的發展呈現出繁榮景象。
孔子“弟子”越來越多
肯尼亞內羅畢大學(以下簡稱“內大”)孔子學院中方院長撒德全也許是對此感受最深的人之一。兩年多前,當他踏上非洲大陸來當院長時,內大孔子學院作為非洲成立最早的一家,還處於成長期。身處內大這所東非乃至全非洲知名的高等學府,孔子學院在2005年掛牌時,還隻是內大開設的單純的興趣課程,仍麵臨缺乏教材、師資短缺等一係列“成長的煩惱”。
之後,在三四年的時間裏,孔子學院在非洲取得了飛速的發展。如今,內大孔子學院的漢語課程已涵蓋選修課、必修課、學位課程和培訓班等多種形式,並且即將成立正規的漢語專業。學生人數也從最初的30多人增加到目前的近120人。
站在金色的非洲地圖背景牆前,身著藍色套裝的中國國家漢辦主任兼孔子學院總部總幹事許琳女士笑得格外燦爛。她說:“在各大洲中,非洲地區的孔子學院發展迅猛,到2009年12月,我們共在16個國家設立了21所孔子學院和兩所孔子課堂。”
“之乎者也”漢語潮
分布於非洲不同地域的孔子學院和孔子課堂,還根據所在國的文化特性和自身情況,開展了豐富多彩的漢語教學和文化活動。針對埃及豐富的旅遊資源和中國遊客日益增多的情況,埃及孔子學院專門編寫了漢語導遊教材;肯尼亞內大和喀麥隆雅溫得第二大學的孔子學院成立了漢語俱樂部,讓會說漢語的當地人有了交流、提高的固定場所;馬裏的阿斯基亞中學孔子課堂開辦了浙江圖書展,在中國國慶60周年之際組織曾留學中國的馬裏學生探討中國的發展之路;津巴布韋大學孔子學院和盧旺達的基加利教育學院孔子學院分別成立了漢語合唱隊。2009年在中國駐盧旺達使館舉辦“中國文化月”係列活動中,基加利孔子學院的學生還用漢語演唱了中國民歌《茉莉花》。
在學術方麵,南非知名的斯坦陵布什大學還與北京大學合作,共建斯坦陵布什大學中國研究中心,在非洲本土開展專門以中國為研究對象的課題探討。該研究中心還邀請雙方高級學者互訪,促進了中非學術人士麵對麵的交流。
非洲向東看
在聯席會議上,孔子學院外方負責人都對發展孔子學院給予了極大的關注和熱情,紛紛倡導將孔子學院的教學範圍進一步擴大化。2009年前後與漢辦簽署合作建設孔子學院協議的肯尼亞肯雅塔大學孔子學院院長露絲·恩頓古久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說:“中國文化如此博大精深,完全可以把中醫藥、武術、刺繡等都引入到孔子學院的課程中來,這樣可以吸引更多的學生加入,把學院辦得更加成功。”
在提倡加強文化交流和漢語教學的同時,非洲朋友更看重通過孔子學院培養漢語人才的模式,將非洲已有的“向東看”政策推向深入。肯尼亞教育部官員在此次聯席會議上明確表示,60年前,非洲與包括中國在內的許多亞洲國家一樣,都麵臨經濟發展的嚴峻挑戰。鬥轉星移,亞洲國家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盡管中國目前還有貧困地區,但它取得了巨大的進步。與此相比,非洲國家前進的腳步還十分緩慢。
他強調說,孔子學院使許多非洲學生能夠有機會通過與中國高等學府之間的交流合作關係,學習更多現代知識理念,學習多種先進技術,學習中國人謙遜溫和的文化品質,把中國的發展經驗帶回到非洲來。
漢辦不怕競爭
而作為孔子學院“大管家”的國家漢辦,也對非洲地區的學院發展有著獨特的定位和期盼。國家漢辦主任許琳將非洲視為孔子學院最有可持續發展潛力的地區。
麵臨類似德國歌德學院這樣實力強勁的外國同行的競爭,許琳對非洲孔子學院還是很有信心:“在開展文化交流和外語教學方麵,我們有不少優勢。比如我們同非洲國家有著相似的發展曆程,感情上能產生共鳴。再加上人多力量大,我們派駐在非洲的老師都很能吃苦。我們已向非洲派遣了83位專職教師,平均每所學院和課堂4到5名教師。這一比例同其他同行相比,也是有優勢的。孔子學院和孔子課堂組織的190多場各種活動,已走入了非洲社區,參加人數超過兩萬人。這將使中非人文外交和公共外交與其他任何一個地方相比,發展得更好、更快。”
(嶽月編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