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3章 “中國增刊”全球天天發行(1 / 2)

中國崛起,讓全世界為之注目。法國著名綜合類雜誌《問題》周刊在2009年底推出“中國增刊”,以80頁的鴻篇巨製報道中國,引起全球輿論的廣泛關注。事實上,《問題》周刊這組中國報道最引人注目的地方,在於其觀點在一年之內發生了驚人的轉變,至於其采用的“中國增刊”的報道形式已不算新鮮。近年來,西方主流媒體,無論是報紙、雜誌還是電視,紛紛以封麵文章、特別策劃、係列報道等名目,推出各種形式的“中國專欄”、“中國專刊”、“中國特刊”和“中國增刊”,由此可見“中國新聞”賣點很多。

據不完全統計,2004年10月11日,美國《財富》雜誌用了整整一期的版麵做了題為《透視新中國》的特別報道;美國《新聞周刊》在2005年9月推出“中國世紀”增刊;美國《時代》周刊曾在2008年7月推出北京奧運會增刊,2009年9月推出中國國慶增刊。英國《每日電訊報》2009年10月30日刊發了由16個版麵組成的“聚集中國”增刊。加拿大最具影響力的英文報紙《環球郵報》2004年10月23日首次推出“中國特刊”,占用當天全部70多個版麵,100篇文章全方位、多視角地介紹了中國在經濟、社會、文化、教育、軍事等各個領域的巨大成就與進步;2005年10月29日,該報再次推出“中國特刊”,繼續講述中國騰飛的故事。《日本經濟新聞》在2009年中國國慶期間,以《中國經濟是世界多極化的先導》為題,推出了20個版麵的中國專刊,高度評價中國經濟的發展以及中國經濟對世界經濟的貢獻。日本《東洋經濟》周刊2009年11月28日刊發了以《中國·亞洲新市場》為題的封麵文章。

瑞典最大的經濟雜誌《商業周刊》2005年進行了該雜誌創刊40年來規模最大的一次新聞采訪活動:在連續3個月的時間裏,以主編韋傑·桑登為首的記者組,在中國實地走訪了100多名在不同行業工作的中國人和在中國工作的瑞典人,彙集了數萬字的翔實資料和上千幅實地照片,推出一本厚達156頁的“中國專刊”。而自2003年起,德國《經濟周刊》每年都要推出中德雙語增刊,已形成了一種固定的報道模式。甚至世界權威學術期刊《自然》雜誌也曾在2004年推出“中國增刊”,以專業學者的評論性文章剖析了中國多個科研領域的發展現狀和潛力,將世界的目光引向崛起的中國科技。

西方主流媒體的“中國專欄”、“中國專刊”、“中國特刊”和“中國增刊”風無疑是近十幾年來“中國報道熱”持續升溫的一種重要表現形式。據美國一家媒體追蹤機構分析,“中國崛起”是過去十幾年人們閱讀得最多的新聞故事,超過伊拉克戰爭和“9.11事件”,以相關統計數據領先400%的優勢將第二名遠遠拋在後麵。中國改革開放以來取得的巨大發展,已經在對世界產生越來越顯著的影響,國外受眾迫切需要了解中國的發展變化及其對世界其他國家和地區的影響。在這種大背景下,一向隻關心本國和西方國家事務的西方主流媒體更多地將目光投向了中國。這既是為了滿足其受眾群體的需要,同時也是為了自身的利益。以瑞典《商業周刊》為例,其原有3.4萬個訂戶,而其推出的中國增刊卻加印到4.2萬冊,這是以前從來沒有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