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馳傳媒集團的成立,擴展了上嗨、廣周的業務經營,其實主要還是以王陽的小說出版策劃為主。
《第一次》、《空姐》、《藏地密碼》三本小說主要依靠實體出版的策劃、推廣、宣傳來提高銷量,在上嗨和廣周成立分公司,結合當地的書店資源,進行傳統地推和互聯網平台的結合推廣,把三本小說銷量提高,是星馳傳媒在出版業務上最大的收入來源,而《藏地密碼》更是重重之中。
燕京、上嗨、廣周、台窩,分別代表的是北方、珠三角、南方、海外四個文化經濟發展大區域,隻有分公司建立起來之後,出版業務的策劃和宣傳才能做到最大化,內容版權也才能獲得更多的效益。
這兩天,紅月就在忙碌著為成立分公司而東奔西跑,分公司的初始規模也不用太大,主要還是建立一個策劃宣傳隊伍,上嗨分公司建立大約20人團隊運營策劃就差不多了,紅月招聘了一位在出版界有經驗的,主管過大型國有出版社版權運營的商務總編沈佳怡來擔任上嗨分公司的總經理。
跟隨著沈佳怡一起的原始團隊有10人,紅月又重新在上嗨招聘了10人,從總公司再調派了一個財務和一個運營總監,基本就把一個分公司的框架打造了出來,至於說更細節上的,紅月自然是交手給了沈佳怡來做。
與所有大型集團一樣,除了是給予沈佳怡有較高的年薪之外,在子公司股份的分配上,也給予了極大的空間。
星馳集團和兩個新子公司的關係,都是82分控的關係。
沈佳怡有20%股份,星馳集團擁有80%。
不過王陽工作室和星馳集團的關係是掛名,首先工作室是王陽個人百分之百控股,或者說沒有股份,完全是個體私營。但是在明麵上,星馳集團擁有王陽工作室,實際操作和財務也都沒有和集團有任何交接。
所以實際上,星馳集團成立後,旗下一共是四個注冊公司,實際上是三個實體公司,其中王陽工作室屬於空殼注冊賬戶公司,燕京分公司業務由工作室全權代理。
但不管怎麼說,看起來怎麼複雜,實際上就是五個公共資金賬戶,第一個是星馳集團,第二個是燕京分公司,第三個是台窩分公司,第三個是王陽工作室,第四個是上嗨分公司,第五個是廣周公司。
星馳集團由王陽、紅月、顏樂、戴明偉四人重新組成的董事會。
而沈佳怡就是新股東成員,她雖然擁有的上嗨分公司的20%股份,在集團內的總股本隻有40萬股,大概隻有0.08%,不過在原始股當中,她目前已經是員工股當中第一人了。
王陽采用的是先分公司持有股,後按集團股來等價兌換進入高層董事局。
比如沈佳怡把上嗨分公司做大,盈利特別高,集團就會按20%股來估值價格,在高層空缺位置時候,讓分公司負責人上位,集團以集團股來等價購換子公司股,完成一個發展與融合的過程。
這是星馳傳媒集團在成立新公司,采用的一種比較創新舉措的戰略合作方法。
紅月按照董事長王陽的指使,她在上嗨迅速的成立了沈佳怡分公司後,轉而又找到了另一位合作夥伴張翰。
沈佳怡、張翰兩個新加入成員,就不屬於原始股東,按照王陽的命名就是“開拓型新股東”。
“開拓型新股東”的招聘資格一般是在行業內已經有過大量的人脈經驗,但是又缺乏資本和更大的平台,或者在創業過程當中遭遇到了挫折之後的人。
沈佳怡是前者,張翰是後者,一個是國企的女強人,因為缺乏創業精神,但是又不願意繼續看臉色打工,所以加入了星馳,成為了上嗨站的負責人。
張翰是創業影視公司失敗,和顏樂的類型相似。
上嗨站,則是暫時以運營作品和作品周邊的文化出版為主要業務,這是沈佳怡的老本行,她做起來很順手,又帶著團隊而來,所以幾乎剛剛上班,沒兩天的功夫就把《藏地密碼》在上嗨銷量提高了25%!
王陽隻給沈佳怡的分公司支配了1000萬子公司資金支配權,公司總價值也不過1500萬,至於說以後這個分公司是擴大化,還是倒閉,完全就要看沈佳怡自己,集團唯一能夠提供的就是內容和版權的授權運營運作。
廣周站的張翰分公司,因為是涉及到了影視與藝人經紀,也以這兩個業務為主要收入盈利點,加上張翰有過掌管運營過億資本的經驗,所以成立開始,資源和資本都和顏樂幾乎一樣,初始資金投入了7000萬,計劃在一年內投入2億,用於製作王陽作品的影視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