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蘇-30戰鬥機(1 / 3)

俄羅斯蘇-30戰鬥機

技術數據

翼展:1470米;機長(空速管除外):2194米;機高:684米;機翼麵積:6204平方米;空重:17700千克;正常起飛重量:24000千克;最大起飛重量:33500千克;機內油箱載油:9400千克;最大載彈量:8000千克;高空最大速度:2125千米/小時;海平麵最大速度:1380千米/小時;最大爬升率:230米/秒;實際升限:17500米;航程:4000千米(不空中加油)、5200千米(一次空中加油)、6900千米(二次空中加油);起飛滑跑距離:550米;著陸滑行距離:670米;最大過載:85G。

概述

蘇-30多用途戰鬥機是俄羅斯蘇霍伊設計局在蘇-27基礎上改進而成的戰鬥轟炸機。其研製工作始於80年代初,最初的兩架原型機在80年前首飛,被命名為蘇-27PU或蘇-30。當時蘇聯空軍並沒有計劃裝備該型飛機,因此這兩架飛機由試飛院買下。其中的一架曾兩次參加珠海航展。

蘇-30MKK使得解放軍海軍航空兵擁有了比空軍更為先進的對地攻擊手段。據稱該機裝有SUV-VE空空火力控製係統,計算能力更為出色,具備了使用主動雷達製導反艦導彈的能力。甚至可以增加“寶石”和“俱樂部”反艦導彈。此外還可使用Kh-29L、KAB1500等導彈。

蘇-30的武器係統包括一門30毫米GSH-301航炮,裝在機翼邊條右側前翼,帶彈150發。12個外掛架,翼下8個,機身下4個,總載彈量8000千克。可攜帶8枚半主動雷達製導的R-27P1或R-27P1F中距空空導彈,兩枚紅外製導R-27T中距空空導彈,或6枚主動雷達製導的R-77。

格鬥可使用6枚帶紅外製導的R-73近距空空導彈。對地可使用6枚電視製導或激光製導的X-29T、X-29II或X-29MII,或6枚電視製導KAB-500KP製導炸彈,每枚重500千克。

非製導武器包括10枚500千克或31枚250千克普通炸彈,8個KMT-Y集束炸彈,或6組S-13和S-8火箭發射器。執行反艦任務時蘇-30可攜帶反艦導彈。傳聞近期我軍試射了R-77主動雷達製導導彈。

蘇-30M(MK)在蘇-30的基礎上增加了使用X-58和X-31II反雷達導彈的能力。在機載無線電電子設備中增加了CIIC-161主動雷達幹擾係統。該機還裝備X-29T電視製導導彈和KAB-500製導炸彈。飛機翼下還可攜帶兩位射程為115千米,帶電視指令製導係統的X-59戰術導彈,由機身下部APK-9製導吊艙控製。

這些火控係統和武器使得蘇-30M(MK)在對地作戰時威力大增。其戰鬥機編隊指揮通信係統改為更先進的BRJIH011M。機載信息綜合係統還包括光電探測係統,包括紅外探測器和激光測距儀,以及抗幹擾攻擊導航控製係統。

在動力裝置方麵,蘇-30MK第一批批生產型使用AF-31F發動機(2*7600/12500千牛)。該發動機由烏法發動機股份公司生產。此後生產的批生產型換裝AF-31FII矢量推力發動機。AF-31FII在性能上與AF-31F發動機差不多,但噴口可向外轉動30度,在任意大小推力下均可改變推力方向。矢量推力技術使得蘇-30MK的機動性有很大提高。

蘇-30MK引起了各國空軍的重視,因為F-15E已經在海灣戰爭中充分證明了雙重任務戰鬥機在對地作戰上的優勢。1996年11月30日印度率先購買40架蘇-30MK(MKN)。1997年印度尼西亞宣布購買12架蘇-30K。

中國在1990年首次向俄國訂購26架蘇-27SK,1995年增購26架,並取得更先進的蘇-27SMK生產許可證。1995年初兩國達成技術轉讓協議後,徹底改善中國空軍對地對海攻擊能力的計劃於1996年啟動。計劃的核心就是購買蘇-30。

經多番談判後,中俄雙方確認了總值數十億美元的軍售合同,於李鵬總理訪俄期間簽署。合同包括蘇-30MK的轉讓意向性框架協議,雙方同意轉入技術細節談判。至此中國以22億美元購買了60架蘇-30MKK。

同年7月,采用矢量推力發動機的蘇-37試飛成功,俄方推銷團前往中印兩國推銷以矢量推力發動機改進蘇-30MKK的計劃,但由於中方都擔心矢量推力技術不成熟而告吹。

中國引進的蘇-30基本采用原裝俄羅斯航空電子設備。而“蘇-30”的國產化將與蘇-27的國產化融合為一個項目,即使殲-11的進一步發展型號。而近年解放軍也不斷增加進口蘇-30訂貨,其中海航於2002年底首次獲得蘇-30。

近期解放軍的蘇-30使用的R-77主動雷達製導空空導彈、Kh-29電視製導導彈以及KAB-1500Kr型1500千克電視製導炸彈終於曝光。

生不逢時

幾經周折後,前蘇聯部長會議軍事工業委員會正式決定在蘇-27PU的基礎上發展一種新型截擊戰鬥機。考慮到前蘇聯在北方和遠東地區有著極為漫長的空中邊界,在那些廣闊的末開發地區隻有相對較少的機場供作戰部隊使用,這就要求新型飛機擁有更遠的航程和更強的武器配置。

最初的那架蘇-27PU原型機是由阿穆爾共青城加加林飛機製造廠生產的蘇-27UE改裝的,其後的兩架則是由伊爾庫茨克飛機生產聯合體改裝並交付的。這也意味著新型防空截擊機的研製生產任務被轉移到新的工廠。

1988年夏,代號為“藍色05”的首架蘇-30原型機開始進行裝配工作,並於1989年12月31日進行了首飛,試飛員為列武諾夫。由於該機的尾錐是標準蘇-27上的,上麵帶有盒形箔條、曳光於擾彈投放器的整流罩,這就說明最起碼該機的機體不是重新製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