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齊衝鋒槍
衝鋒槍發展的一個趨勢是輕型化與微型化,以色列烏齊衝鋒槍是典型一例。這三種槍結構相同,隻是體積與質量不同。
烏齊衝鋒槍的由來
1948年5月14日,在猶太人宣布建立以色列國後不到24小時,五個阿拉伯國家的軍隊對這個新國家發動了大規模進攻,這就是第一次阿以戰爭。
在戰爭期間,烏齊爾·蓋爾在以色列北部參加了很多次戰鬥,由於表現突出,很快就被選去參加一個軍官訓練班。在訓練班上,烏齊爾·蓋爾首次向人們展示了他在亞古爾農場設計的衝鋒槍樣槍。
湊巧的是,當時的教官邁耶·斯洛丁斯基早年也曾從事過武器的設計工作,看到烏齊爾的設計後,邁耶很快對這個天才的小夥子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在他的大力舉薦下,1949年10月,烏齊爾·蓋爾被吸收為衝鋒槍研製小組的成員,從而有了一展才華的機會。
在當時,由於以色列工業基礎薄弱,加之麵對沙漠作戰環境複雜的難題,研製一支新的衝鋒槍對年輕的烏齊爾·蓋爾而言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以色列軍方對新式衝鋒槍的要求是:製造簡單、堅固耐用、輕便短小、火力強大、防沙性高。
00據稱烏齊爾·蓋爾在研製烏齊衝鋒槍過程中大量汲取了捷克M23、M25衝鋒槍的設計思想,並參考了司登衝鋒槍和BSA衝鋒槍的設計經驗。
有意思的是,烏齊爾·蓋爾在推出烏齊衝鋒槍後曾受到過起訴,理由是烏齊衝鋒槍是捷克M23的仿製品,烏齊爾·蓋爾涉嫌抄襲,後來在經過對兩支槍的對比分析後,結果一目了然,自然也就不了了之了。
經過兩年的研製和不斷改進,烏齊爾·蓋爾研製的衝鋒槍最終戰勝了由以色列人查姆·卡拉設計的衝鋒槍,正式被以色列國防軍采用。
有趣的是,在衝鋒槍設計成功後,命名時卻發生了小小的爭執,烏齊爾·蓋爾最初將該槍命名為“UMI”,即以色列國首個字母的縮寫,後在軍方的要求下,才按烏齊爾姓氏希伯來語的縮寫而簡稱為Uzi(烏齊),在我國也被譯為烏茲。
結構特點
烏齊衝鋒槍采用自由槍機式自動方式,開膛待擊,前衝擊發,在槍機未完全複進到位時將槍彈擊發,這一原理和我國85式衝鋒槍基本相似,在擊發時,由於槍機的運動慣性可以抵消火藥氣體燃燒時一部分後坐衝量,從而在設計時可以使槍機的重量大大降低,有助於提高機構動作的可靠性。
烏齊衝鋒槍采用包絡式槍機結構,槍機前半段鏤空,可包絡槍管尾端95毫米以上,使整體結構更加緊湊,對縮短全槍的長度有很大幫助。另外包絡式槍機能使武器的重心上移並靠前,有利於提高連發射擊時的精度,在發生意外時,由於彈膛位置靠前,可以避免射手遭受傷害。
烏齊衝鋒槍大量采用了衝壓件以及抗熱性能良好的塑料材料,簡化了加工工序,有利於降低生產成本。由於采用開膛待擊方式,在中東地區多沙漠的環境條件下使用時,沙塵很容易進入膛內,為此烏齊衝鋒槍在機匣上加工了多條外凸的加強筋,這些加強筋除了增強機匣的強度外,在槍機運動過程中可以容納沙粒等汙物,提高惡劣條件下機構動作的可靠性。
不足的是,在加入傳統的潤滑油時,由於潤滑油的粘稠性會和沙粒混合,對武器造成嚴重的磨損。進入1980年代後,美國等西方國家在新型潤滑油研製方麵取得了很大進展,這一問題才基本得到緩解。
烏齊衝鋒槍的擊發機構設置非常巧妙,阻鐵為方U型,中間為單發杆,快慢機拉杆為L型,前方有一個橫向伸出前臂。
扣壓扳機時,扳機直接作用在單發杆上,下壓阻鐵實現擊發。快慢機有三個位置,A為連發,R為單發,S為保險,快慢機位於小握把上,可以單手持槍快速進行射擊方式的轉換,而另一支手則可空出來以應付不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