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炭沼時代(2 / 2)

這些新型生物運用種種不同的方法使自己適應直接呼吸空氣。從此以後,所有的動物都會呼吸融解在水中空氣,到現在仍然這樣。但是如今,動物王國已經發展出種種補充自己所需水分的能力。今天,人的肺完全幹涸,就會立刻窒息而死,因為隻有當人的肺部表麵保持濕潤時,空氣才能通過肺部進入血液。動物這種適應空氣呼吸的能力體現在好多方麵,或者進化出一個可以器官來遮蓋原有的鰓,以防止水分蒸發;或者進化出深藏在自己體內,通過液體分泌物保持濕潤的管狀氣管或其他新的呼吸器官。古代脊椎魚類的鰓無法在陸地上呼吸,動物的呼吸器官因此發生了分化,魚用來遊泳的氣囊後來進化成深藏於動物體內的新型呼吸器官——肺。水陸兩棲動物,象今天的青蛙和蠑螈,在水中生活時用鰓呼吸,同時,從魚的遊泳氣囊進化而來的肺,作為咽喉長出的袋狀物,承擔了它們在陸地上的呼吸任務,繼而它們的鰓開始萎縮退化,鰓裂孔也消失了。(除了一個鰓進化成耳與鼓膜的通道)。這些動物現在隻能生活在空氣中,當然,為了產卵、繁殖後代,它們還是必需回到水邊去。(通史28上)

沼澤時期,所有呼吸空氣的脊椎動物和植物都屬於兩棲類,它們長得幾乎都象今天的蠑螈,隻不過其中有些的軀體要大得多。它們雖然已經是陸地動物了,但是仍然必須生活在潮濕沼澤地帶及附近地區。這一時期的大樹,毫無例外地也有同樣的兩棲的習性。它們還沒有隻需接受雨露的滋潤就會生根發芽的果實和種子,似乎都必須把孢子脫落在水才能發芽、生長。

尋求生物在空氣中生存必須具備哪些複雜的、驚人的適應能力,是比較解剖學中最有魅力的學科。所有生物,不論是動物還是植物,最初都是生活在水中。例如,包括人在內的所有比魚類高級的脊椎動物,在卵子或胎兒出生前,都有鰓裂,而在出生後消失。再比如,魚類的眼睛裸露在水中從而保持了濕潤,而更高級的動物則用眼瞼和分泌水分的腺體來保護眼睛不致幹燥。還有,因為需要感知空氣中微弱的聲音震動,耳鼓便成為動物的必需。動物身體上的各個器官都會有類似的變更和適應,以及類似的修補,以便適應空氣中的環境。

石炭紀兩棲類時期,生物在沼澤、礁湖和淺灘的水中生活。這時,生物的生活範圍已經擴大,然而山地和高原仍是一處荒蕪,沒有生命。生物雖然已經學會了呼吸空氣,但它們仍必須紮根於水,仍要返回水中去繁衍後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