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章 法國革命和君主製在法國的複辟(3 / 3)

於是,革命的法庭開始運行,持續的屠殺開始了。斷頭台發明的恰好適合這種氛圍。王後被推上斷頭台,大多數羅伯斯庇爾的反對者也都被推上斷頭台,連不信上帝存在的無神論者也被推上斷頭台。日子一天天過去,這種魔鬼似的新機器砍下的人頭也越來越多。羅伯斯庇爾的統治似乎是靠鮮血為生的;而這種需要越來越多,就像吸鴉片的人需要的是越來越多的鴉片一樣。(李軍版244左下)

1794年夏天,羅伯斯庇爾終於被推翻,他自己也被送上了斷頭台。接替他的是由五位成員組成的督政府,他們繼續對外進行自衛戰爭,對內使法國維持了五年的統一。這五年的統治,構成了激烈變動的曆史中一段奇特的插曲。他們很善於隨機應變。宣傳者的革命熱情又把法國軍隊帶到了荷蘭、比利時、瑞士、德國南部和意大利北部。他們所到之處,國王都被廢除,共和政體被建立起來。但是,這種鼓舞了督政府的宣傳熱情,並沒有阻止法國軍隊通過劫掠被解放民族的財產來減輕法國政府的財政困境。他們的戰爭越來越不像為了自由的聖戰,而越來越像舊製度下的侵略戰爭。法國所願意放棄的君主專製的最後一個特征,就是它對外政策的傳統。人們發現,事實上,督政府的對外政策與革命前一樣,毫無改變。

此時法國出現了一位令法國和世界都遭遇不幸的人物,他繼承了法國傳統的“個人主義精神”,並把它發揚光大。他給法國帶來了十年的榮譽,也給法國帶來了最後的失敗的恥辱。這個人就是曾經為督政府率領軍隊在意大利取得勝利的拿破侖。

在督政府執政的五年間,拿破侖為自己的升遷計劃和努力。漸漸地,他登上了權力的頂峰。他的理解力極為有限,但卻有著近乎冷酷的直覺和過人的精力。他以羅伯斯庇爾派中的一個激進分子開始了他的政治生活;他依靠這方麵獲得了他的第一次升遷;但當時他並沒有抓住在歐洲發生作用的新力量。他的最大的政治想象力使他擁有一個不合時宜的願望,就是恢複偉大的西方帝國。他想方設法破壞舊神聖羅馬帝國的殘餘,試圖用一個以巴黎為中心的新帝國來代替它。這樣,維也納的皇帝就不再是神聖羅馬帝國的皇帝,而隻是奧地利的皇帝了。為了與一位奧地利的公主結婚,他和自己的法國妻子離婚了。

1799年,拿破侖就任第一執政官,實際上成為法國的君主。到1804年,他效仿查理曼尼的做法,使自己成為了法國的皇帝。教皇在巴黎為他舉行了加冕典禮,但他按查理曼尼當年教導的那樣,從教皇手中奪下皇冠,親手戴到了自己的頭上。他的兒子則成了羅馬的國王。

在起初的數年中,拿破侖統治是成功的。他征服了意大利和西班牙的大部分領土,又打敗了普魯士和奧地利,統治了俄羅斯以西的整個歐洲。但是,他始終未能從英國人手中奪取海上的支配權。他的軍艦曾在特拉法爾加曾被英國將軍納爾遜徹底擊敗(1805年)。西班牙也在1808年起來反抗拿破侖,而威靈頓所統率的英國軍隊又漸漸地迫使法國向北退出半島。1811年,拿破侖和沙皇亞曆山大一世發生衝突,他於1812年率領60萬大軍侵入俄國,結果被俄國人及其寒冷的冬天所擊敗和極大的破壞。德國起來反抗他,瑞典也起兵反抗他。法軍被擊退後,拿破侖在楓丹白露退位(1814年)。他被流放到厄爾巴島。1815年,他回到法國做最後的努力,但被英國、比利時、普魯士的聯軍在滑鐵盧打敗。1821年,作為英國俘虜,他在聖赫勒拿島死去。

由法國革命所釋放出來的各種能量,被消耗殆盡了。獲得勝利的同盟國在維也納召開大會,希望盡可能地恢複歐洲因這場革命大風暴而造成的支離破碎的政治局麵。從此以後,歐洲維持了近40年的和平,這是整個歐洲都筋疲力盡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