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章 饑荒與俄國革命(1 / 2)

然而,在德奧崩潰前一年多之前,以拜占庭帝國繼承者自居的這個東方帝國沙皇俄國已經解體了。大戰前的幾年,沙皇專製已經顯出衰退的跡象。朝廷被一個荒唐的宗教騙子拉斯普丁操縱,內務及軍政諸部門效率都很低下,腐敗不堪。戰爭初期,俄羅斯人的愛國熱情大大迸發,龐大的軍隊被征募起來,但既沒有足夠的裝備也缺乏恰當的指揮。這支缺少補給,缺乏能幹的將領的烏合之眾就這樣匆匆開赴對德奧作戰的前線。

毫無疑問,1914年9月,俄軍在東普魯士的出現,有力的牽製了德軍,後者正進攻巴黎並取得了初步勝利。這次出師中,缺乏適當指揮的俄羅斯農民死傷數萬人,但拯救了法國,使之免於慘敗。這是整個西歐對這個偉大而慘烈的民族欠下的債。但戰爭的重壓使這個龐大而無序的帝國根本無法承擔。戰場上的俄軍普通士兵沒有大炮支援,甚至連來複槍彈藥都不夠用。他們在瘋狂的軍國主義欺騙下白白送命。起初士兵們還能像牲畜一樣默默忍受,但是就連最愚昧的人的忍耐也是有限度的。不久對於沙皇專製的憎惡就彌漫了整個軍營。1915年底以後,俄羅斯的西歐盟國已對這個國家深表憂慮。整個1916年,俄國都處於守勢。還有俄國將於德國單獨講和的傳言。

1916年12月19日,僧人拉斯普丁在彼得堡的一個晚宴中遇刺身亡。人們試圖對專製製度進行整頓。第二年三月,情勢急轉直下,彼得堡的糧食暴動竟發展成一場革命。起義者試圖推翻代議機構國家杜馬,逮捕自由黨領袖,並擁戴立沃夫親王成立臨時政府。3月15日沙皇被迫退位。一時間,溫和而可控的革命似乎是可行的——也許隻需換個沙皇而已。但是,事態發生了變化,當時的民眾已對國家失望透頂,他們決不能接受此類枝節性的調整。俄羅斯民眾已經極度厭惡了歐洲的舊秩序,厭惡沙皇,厭惡戰爭,厭惡列強。渴望能立即從這不堪忍受的苦難中解脫出來。盟國並不了解俄國的真實情況,其外交官對俄國也隻知甚少。

這些風度高雅的外交官們隻把目光集中在俄羅斯宮廷,而不是俄國社會。這些人完全錯估了俄國的形勢。(西北大學版224右上)盟國的外交官們大多對共和主義不懷好意,所以公然竭力的為新政府製造麻煩。共和政府的首腦是雄辯而富於風采的克倫斯基,他在國內受到那些主張“社會革命”的更激進的革命勢力的攻擊,在外則遭到協約國各政府的冷眼相斥。協約國既不允許他在國內分配農民渴望的土地,境外又不許停戰。英法的報紙催促精疲力盡的俄軍發起新的進攻,然而當德國分陸海兩路猛攻裏加時,膽怯的英國海軍卻未能遠征波羅的海,坐失援助俄軍的良機。年輕的共和國隻好孤軍作戰。盡管擁有海軍優勢,盡管英國海軍上將費希爾勳爵頻頻抗議,英國及其協約國除了發動了幾輪潛艇襲擊外,任由德軍在整個大戰期間完全控製波羅的海。

但是,俄羅斯民眾決心不惜一切代價結束戰爭。當時彼得堡已成立一種代表工人和普通士兵的團體——蘇維埃。這個團體主張在斯德哥爾摩召開社會主義者的國際會議。那時的柏林正發生食物恐慌,厭戰情緒在奧地利和德國也進一步高漲。日後各種事實證明,這種國際會議的召開無疑會在1917年促成依據民主原則而實現的理性的和平,並促成德國革命。克倫斯基邀請西方盟國支持這次會議,但遭到拒絕,各國都害怕世界性的社會主義共和國和共產主義革命爆發。隻有英國的工黨政府以微弱多數通過決議支持這一要求,但於事無補。這個不幸的“溫和的”俄羅斯共和國,雖然得不到盟國任何道義上或物質上的支持,仍然堅持進攻。並於這一年7月發動最後的攻勢,開始取得了幾場勝利,但終於失敗。於是另一場針對俄羅斯人的大屠殺開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