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聯B-4型203毫米榴彈炮
設計與生產
《蘇聯紅軍二戰身管壓製火炮家族》中是這麼敘述的:用過的重型火炮中,1931年式203毫米榴彈炮(B-4)是外形最為怪異的一種,該炮由FF棱德岩爾、NI馬格達斯夫和AG加夫裏利夫等人設計,由位於列寧格勒的波爾舍維克兵工廠製造,該炮雖然笨重無比,但在二戰期間,該炮在對付混凝土加固的重型碉堡中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所以在哈爾科夫、柴科斯基、柯尼斯堡、但澤以及進攻柏林的途中,蘇軍一直都裝備著該炮。
1944年6月5日列寧格勒戰場,由I·I·維德門德科少校領導的兩個203毫米榴彈炮連摧毀了用鋼筋混凝土加固的躲在地下深達3個樓層的一個重型碉堡。該炮采用彈丸和藥包分離的方式,炮架左側裝有一小型起重機用於調運彈藥,炮彈發射速率為3發/分,射程17500米,炮口初速607米/秒,水平射界60度,一門203毫米火炮需要15名士兵操縱,蘇聯B-4型203毫米榴彈炮在運輸時,該炮能夠拆卸成兩部分即炮架和炮管,方便裝卸。
B-4由於重量較大,所以在炮架上改用履帶,一般采用拖拉機牽引,牽引速度大約為15公裏/小時,由於俄在冬天是大部分地區都在冰天雪地中,而且冰雪融化後經常是泥濘異常,這對大重量的火炮機動是非常不利的,對於總重15800公斤的B-4來說,加裝履帶後機動性的提升是相當明顯的。
1933年,一種203毫米口徑的加榴炮開始服役,即1933年式加榴炮,該炮重量明顯輕於B-4,但炮口初速達到了730米/秒,不過該炮加裝了發動機驅動履帶,所以可以認為該炮是自行式火炮,這使得該炮具有快速展開能力,不過後來研製的1939年式203毫米加榴炮卻仍然不具有自行能力。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蘇聯野戰火炮》:在最高紅軍統帥部控製下的炮兵預備隊和軍屬炮兵裏有一種看上去不是那個年代的火炮,那就是由F·F·蘭德耶爾,N·I·馬達謝夫和A·G·加伏力洛夫在列寧格勒“布爾什維克”工廠研製出來的1931型203毫米榴彈炮。在哈爾科夫,齊爾卡塞,柯尼斯堡,坦澤,波森和柏林前線對付堅固結實的混凝土工事的戰鬥中,此炮證明了自己的非凡的威力。1944年6月10日在列寧格勒戰線上,I·I·範梅登科上校指揮的1931型203毫米榴彈炮擊毀了一個三層結構的鋼筋混凝土地下工事。
1931型火炮顯示出良好的彈道性能和較高的精度。火炮擁有一個帶蘇聯B-4型203毫米榴彈炮履帶的炮架,炮架尾部裝有輔助輪用於牽引,最大牽引時速為15英裏。履帶式炮架可以提供火炮有限的機動能力,並能讓158噸重的火炮在冰雪覆蓋的地麵行動。1931型203毫米榴彈炮發射分裝式炮彈,射速1發/3分鍾,射程175公裏,初速607米/秒,俯仰射角0—60度。火炮上還安裝了一個小型的起重機,用於彈藥的裝填。此炮在運輸時可拆分成炮身和炮架兩大部分,炮組成員15人。
蘇聯在1933年開發了1933型加榴炮,尺寸和1931型203毫米炮差不多,但是減輕了戰鬥和運輸重量,初速則提高到730米/秒,最大的不同之處是此炮是作為自行火炮開發的。另一種1939型加榴炮則仍靠牽引車牽引。由炮架和懸掛裝置的不同一共分出6個型號,幾乎所以型號都被德軍俘獲,編號為203cmH503(r)。
戰爭特色
射程遠
蘇聯B-4型203毫米榴彈炮其身管長為37倍口徑,最大射程為475公裏(發射火箭蘇聯B-4型203毫米榴彈炮增程彈)。而國產203毫米榴彈炮采用了45倍口徑的身管長,射程遠於前兩種火炮。這就使得遠程攻擊占了先機之力。
射速快
蘇聯B-4型203毫米榴彈炮最大射速為15發/分,持續射速05發/分,而國產203榴彈炮的最大射速為2發/分,持續射速為1發/分。優於美國火炮。俄羅斯2S7火炮的射速與國產203榴彈炮相當。射速快,意味著在同一時間內落彈多,亦即火力密度大,毀傷能力高。
彈藥威力大
與目前國際上所有同口徑火炮相比,炮彈威力處於領先地位蘇聯B-4型203毫米榴彈炮壽命長。用的是全可燃藥筒,全部藥筒都可以在藥室中燃燒殆盡。配合大藥室、大裝藥量、長身管、低膛壓的設計,減緩了炮膛的燒蝕,大幅度提高了火炮身管壽命。
主要性能
口徑:2032毫米;速:933米/秒;速:1-2發/分;大射程:發射底凹彈40公裏/發射底排彈50公裏;鬥全重:16噸(牽引)/285噸(自行);大行駛速度牽引:公路90公裏/小時、土路50公裏/小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