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列艦
戰列艦是以大口徑艦炮為主要武器、具有很強的裝甲防護和較強的突擊能力、能在遠洋作戰的大型水麵軍艦,亦稱戰鬥艦。戰列艦在曆史上曾作為艦隊的主力艦,在海戰中通常是由多艘列成單縱隊戰列進行炮戰,因而得名。
戰列艦經曆了風帆戰列艦和蒸汽戰列規兩個階段。風帆戰列艦出現於17世紀後期,是帆船艦隊中最大的戰艦。其滿載排水量為1000噸左右,至19世紀中期發展到4000噸左右。
風帆戰列艦的艦炮,19世紀初期以前是發射實心彈的前膛炮,裝有數十門到上百門;19世紀初期以後,改為發射爆炸彈的後膛炮,多達120~130門。蒸汽戰列艦出現於19世紀中期。1849年,法國建造了第一艘以蒸汽機為主動力裝置的戰列艦——“拿破侖”號,裝有艦炮100門,是蒸汽戰列艦的先驅。
1853~1856年的克裏木戰爭推動了蒸汽戰列艦的發展。以後,蒸汽戰列艦裝備了有螺旋膛線的艦炮和能旋轉360的裝甲炮塔,裝甲厚度大,突擊威力和防護能力得到不斷提高。
20世紀初,英國建造了無畏級戰列艦,戰列艦成為海上霸主。在兩次世界大戰期間,戰列艦有了很大發展,其滿載排水量由2萬噸增大到7萬噸,最大航速由25節提高到30節以上;主炮口徑由280~381毫米增大到280~457毫米,重要部位的裝甲厚度達483毫米。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由於艦載航空兵和潛艇的廣泛使用,戰列艦成為海、空襲擊的有利目標。在參戰的約60艘戰列艦中,約有1/3被擊沉或擊毀。戰後,各國尚有的戰列艦均先後退役,並不再建造新的戰列艦,戰列艦獨霸海上的輝煌時代劃上了句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