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聯級戰列艦
簡介
蘇聯級戰列艦。是蘇聯於二戰前夕設計製造的第一個也是最後一個級別的戰列艦。該級別是當時斯大林時期設計的戰艦。該級別的設計計劃在二十世紀三十年代末期提出,但從來沒有服役過。最初計劃建造該級別15艘戰列艦,並計劃於1947年完工,使之並成為蘇聯海軍主要的攻擊力量。但設計進度緩慢以及對於納粹德國的過分信任導致了蘇聯不得不從新考慮這個過為樂觀的計劃。它的取消使得蘇聯成為二戰後眾多軍事強國中少數沒擁有過自行建造的戰列艦的國家。
建造背景
1929-1933年的蘇聯第一個五年計劃勝利完成後,蘇聯在社會主義建設上取得了令人震驚的飛速發展。而當時的西方國家卻正飽受1929年爆發的經濟危機的折磨,國際形勢日趨尖銳複雜。1930年倫敦海軍條約的簽訂、日本挑起的“九一八”事變和希特勒在德國掌權等一係列政治地震強烈地震撼了斯大林。嗅覺敏銳的斯大林認為法西斯化的資本主義國家和英法等老牌強國完全可能聯合起來,對剛剛恢複過來的蘇聯再次進行幹涉侵略,為搖搖欲墜的本國經濟尋求出路。而蘇聯海軍卻顯然無法與任何一個潛在的對手抗衡。
1936年5月27日,蘇聯國防人民委員會下屬的海軍部提交了一個重建海軍的龐大方案,請求為海軍建造8艘35000噸406毫米主炮А型戰列艦和18艘26000噸重巡洋艦。在後來的數年內計劃幾經修訂,А型戰列艦最終發展為蘇聯時代唯一一型開工建造的23型“蘇聯”級戰列艦。
雖然蘇聯的重工業和造船業在頭兩個五年計劃內得到了很大發展,但仍然不可能獨立完成如此宏偉的計劃。蘇聯像沙俄時代一樣,先後向德國、美國和意大利尋求幫助,試圖在國外技術力量的援助下建造幾艘戰列艦。但蘇聯人的要求首先遭到美國的拒絕,美國人隻是隨便應付一下俄國人。為此斯大林曾經在一封給美國大使的信中抱怨到,“我不明白為什麼貴國就是不願意幫助我們建造戰列艦。我們很樂意以六千萬至一億美元的造價首先在貴國訂購一艘406主炮戰列艦,同時非常希望在首艦完成後,由貴國工程技術人員來蘇聯幫助我們再建造一艘姊妹艦”。
但這裏,意識形態上的爭鬥壓倒了金錢利益:由於蘇聯的社會主義製度以及和德國簽訂的《蘇德互不侵犯條約》,美國根本不願意和蘇聯討論任何大於驅逐艦的水麵艦艇。蘇芬戰爭爆發後,羅斯福總統宣布對蘇聯進行全麵禁運和封鎖。幾個訪問美國的蘇聯海軍高級代表團無果而終,隻得悻悻地無功而返。而德國和意大利的船廠正忙於自己的生意,無暇他顧,隻有意大利安沙爾多公司於1936年7月14日應約完成了UP-41型戰列艦設計。
全長252米,寬355米,正常吃水94米,標準排水量42674噸、滿載排水量46200噸,垂線長236米,武器為3座三聯406毫米/L50炮塔和4座三聯180毫米/L60副炮塔,12座雙聯100毫米高射炮和12座四聯45毫米機關炮。側裝甲厚370毫米,傾角6度,上部裝甲帶厚150毫米,主炮塔麵板400海米、基座350毫米,司令塔370毫米。8座鍋爐和4台蒸汽輪機,132389千瓦,航速32節。
安沙爾多公司當時正在建造維內托級戰列艦的2號艦——“利托裏奧”號。UP-41型實際上就是“維托裏奧·維內托”級的改進型。西班牙內戰爆發後,蘇意海軍的全麵合作中斷,但仍有部分意大利造船技術人員一直在蘇聯船廠工作到1941年6月份。
蘇聯自己當然沒有將希望完全寄托在外國。1935年12月,造船部下屬的第一中央特別艦艇設計局的В·П·卡薩科夫和В·Л·貝琴斯基向上級提交了6個戰列艦初步設計方案。
讓人感興趣的是除3號方案外,其餘各設計均使用了四聯裝炮塔。蘇聯對四聯裝炮塔的偏好可以追溯到1915-1917年間各大船廠的計劃艦方案,那時俄國工程師們就在四聯裝炮塔的機械結構設計上花費了不少心血。
技術委員會認為12門406毫米炮要優於9門456毫米主炮方案,原因是炮管數量的增加可以獲得更密集的齊射散布,同時單位時間的彈藥投射量也比9門更大口徑的主炮多。不久戰列艦預研工作從海軍移交給蘇聯部長會議下屬的造船部執行,造船部很清楚自己實際的工業水平,他們將А型戰列艦改稱維23型,技術要求則降低到如下指標:
標準排水量55000噸,9門406毫米主炮和32門130毫米平高炮,24門37毫米機關炮和24挺127毫米機槍;側裝甲450毫米,上部裝甲帶200毫米,水平裝甲總厚200毫米,航速36節,續航力15000海裏/15節。
沒過多久,設計指標又因故進行了大幅度調整。1936年8月,蘇聯成功的與英國達成了雙邊海軍協定。蘇聯政府表示願意遵守1936年3月的《第二次倫敦限製海軍軍備條約》關於戰列艦排水量不超過35000噸,主炮口徑不超過406毫米的限定。不過蘇聯人卻巧妙的鑽了條約的空子:幾大海軍強國中,隻有太平洋上的日本未批準《第二次倫敦條約》。因此蘇聯認為,自己完全有理由為太平洋艦隊建造406主炮的超條約型戰列艦,以對抗日本可能發展的超級戰列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