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伊麗莎白女王級戰列艦
設計與建造
20世紀初期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夕,各海軍強國圍繞建造無畏艦展開海軍軍備競賽,英國海軍正計劃建造安裝更大口徑主炮和加強裝甲防護的超級無畏級戰列艦。
1912年英、德海軍之間建造無畏艦的軍備競賽進入狂熱狀態,英國人聲稱德國額外每增加建造一艘主力艦英國就將造兩艘作為回應。傳聞德國正計劃建造安裝更大口徑主炮和增加裝甲防護的無畏艦,為鞏固在火力方麵的優勢地位,在當時的海軍大臣丘吉爾的極力主張下,英國皇家海軍決定在伊麗莎白女王級戰列艦安裝15英寸口徑主炮取代原先的135英寸口徑主炮。
出於保密原因實驗用大炮被稱為“14英寸炮”,為了趕進度15英寸口徑主炮的試製與製造同時進行,幸好火炮性能良好得以及時裝艦。由於主炮重量較大以及威力提升,所以伊麗莎白女王級比英國海軍之前建造的戰列艦減少了一座主炮炮塔,4座雙聯裝主炮炮塔在艦體前後對稱采用背負式布局各布置兩座。減少主炮以及主炮塔數量所節省艦體的空間和裝甲重量,用來加強動力係統,提高防禦裝甲的厚度。
伊麗莎白女王級是英國首批全部以燃油鍋爐為動力的戰列艦,不僅有助於航速提高,燃料補給十分簡便,其最高航速已經接近英國海軍早期建造的戰列巡洋艦,由此被稱為“高速戰列艦”。防護方麵重點增強要害部位的裝甲。
伊麗莎白女王級采用長艏樓船型,16門6英寸口徑副炮安裝在艦體艏樓和艦體後部,伊麗莎白女王號試航時發現艦體後部兩舷的4門副炮位置較低,高速航行時因受到海浪的影響無法使用,隨即撤裝。伊麗莎白女王級戰列艦無論是火力、航速還是防禦裝甲都比之前建造的無畏級戰列艦有顯著的提高。
伊麗莎白女王級首艦伊麗莎白女王號1912年10月21日開工。同級艦5艘:伊麗莎白女王號、厭戰號、巴勒姆號、勇士號、馬來亞號。馬來亞號的建造經費來自英聯邦自治領馬來亞的貢獻。
服役經曆
第一次世界大戰中,伊麗莎白女王號1915年1月竣工後被派往地中海支援進攻達達尼爾海峽的戰役。1916年日德蘭海戰中,該級4艘艦被編成第5戰列艦分隊,支援擔任前衛的戰列巡洋艦分隊,經受了戰火的考驗,除勇士號外全部受傷,其中,馬來亞號右舷的副炮位被擊中,由於防禦上的弱點引起彈藥火災;厭戰號因操舵裝置失靈掉隊,遭到德國艦隊集中攻擊而被重創。
1916年11月伊麗莎白女王號戰列艦接替鐵公爵號戰列艦成為英國海軍大洋艦隊旗艦。
在兩次世界大戰之間,伊麗莎白女王級戰列艦進行了兩次較大規模的現代化改裝。
第一次大規模改裝各艦依次從1924年開始至1933年結束,包括艦體兩舷增加防魚雷凸出隔艙,提高艦體水下防禦能力同時提供了額外的浮力;將前煙囪向後曲折與後煙囪合並成一體,減少前煙囪靠近艦橋、桅樓帶來排煙的影響;在前部三腳桅擴建桅樓與艦橋設施;安裝高射炮,加裝水上飛機。
該級4艘艦(巴勒姆號除外)第二次大規模改裝依次從1934年開始至1941年,各艦由於現代化改裝項目各異,呈現不同的麵貌。其中厭戰號、勇士號、伊麗莎白女王號的現代化改裝進行的比較徹底,除了在艦體中部設立水上飛機機庫和彈射器等航空設施以及加強防空火力等改裝項目以外,還包括,換裝新型鍋爐、主機,改用一個新的煙囪;
增大主炮仰角提高射程;針對隨著主炮仰角增大,炮彈下落角度加大以及空中轟炸的威脅,加強水平裝甲;改建大型箱形艦橋。改裝工程實施較晚的勇士號、伊麗莎白女王號還拆除舊式6英寸口徑副炮改裝新型高平兩用火炮。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該級艦被廣泛使用,戰爭前期該級艦長期在地中海海域作戰。尤其是厭戰號戰列艦多次受創傷而最終安然無恙,成為二戰中英國皇家海軍的傳奇戰艦。1940年4月,厭戰號調回英國參加挪威戰役,在納爾維克由厭戰號和驅逐艦組成的英國艦隊殲滅了一支德國驅逐艦分艦隊。
1940年7月在地中海卡拉布裏亞海戰中,厭戰號命中26400碼外的意大利戰列艦,這是經確認的戰列艦炮擊命中敵艦最遠距離的紀錄。
1941年3月馬塔潘角海戰中,厭戰號、勇士號、巴勒姆號為首的英國艦隊夜戰中擊沉了意大利3艘重巡洋艦。巴勒姆號戰列艦1941年11月在地中海被德國潛艇發射3枚魚雷擊中沉沒。
1941年12月,伊麗莎白女王號和勇士號在亞曆山大港內遭到意大利海軍蛙人襲擊坐沉,打撈修複後於1943年加入英國遠東艦隊參加對日本作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