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大和號戰列艦(2 / 3)

大和級戰列艦還是當時日本帝國海軍中條件最好,設施最全的艦艇。單食堂就分成長官及艦長烹飪室、第一士官烹飪室、第二士官烹飪室、準士官烹飪室、兵員烹飪室等五類,還有當時非常罕見的電氣食品保溫器。

兵員烹飪室中設有6個巨大的110升蒸飯鍋,兩個110升菜鍋,一個36升粥鍋,兩台15千瓦“萬能烹炊器”,兩個“合成調理器”,還有洗米器,餐具消毒器等設備。

另外,還有烤箱和1馬力冰淇淋製造機,可以自製茶湯,檸檬汽水,冰淇淋等“涼果”。其菜色之好,較當時日本國內一般家庭的夥食標準高出許多,在日本聯合艦隊中也是首屈一指。

另外,艦上還設有2234立方米的冷櫃用於儲藏新鮮食品。大和級還是日本海軍中唯一一級全艦裝有中央空調的戰鬥艦艇。全艦成員約2500-3000人,1/3士兵可以享受專用臥鋪,軍官全部是雙層臥鋪,人均居住麵積332平方米。

船型

為了盡可能的縮短裝甲帶並為主炮射擊提供一個比較穩定的平台,排水量近73,000噸的大和艦艦體長寬比設計成676:1,為了憑借15萬軸馬力的動力獲得27節的航速,日本海軍艦政本部從1935年開始,經過長期水池試驗,前後提出40多個不同的船模,從中最終確定了艦型。

大和號艦艏水線以上部分明顯向外前傾,艦艏前端成半圓形,其兩舷大幅度外張,借以減少艦艏上浪。艦艏水線以下部分采用球鼻艏,其位置在水線下約3米處,和尖削型艦艏相比,這種新構型可以減少8%的興波阻力,同時還減少了約3米的水線,從而節省了30噸左右的排水量。

在球鼻艏內裝有零式水下聽音器,可以探測敵方潛艇的活動。這種艦艏和美國“依阿華”級戰列艦艦艏很相似,但大和的球鼻艏向前突出成一個球形,而“依阿華”的則與水線以下艦艏保持平齊,兩相比較之下,大和艦的球鼻艏外觀更接近於現代,而效能更明顯。

大和艦艦艏內側的細腰部卻呈內凹的弧形,其減阻性能更為優良。這種外形和“依阿華”級同樣非常相似,但“依阿華”級艦艏的內側曲線延伸到艦體中部以後就變得平直了,而大和艦的內側曲線則呈弧線一直延伸到了艦艉,實際效能也更為優越。之所以出現這樣的差異,原因是“依阿華”級由於巴拿馬運河33米寬度的限製隻好采用平直的舯部舷牆。

大和艦艦艉水線以上高64米,與高達86米的舯部舷牆相比,其艦艉低陷下去一塊。由這個地方可以通往大和艦的艦載機機庫,艦載機在吊裝之前就暫時停放在這裏。艦內機庫在後主炮前的上甲板、中甲板的中部位置。其前半部有個梯形的區域,在此區域兩側可放置零式戰鬥機、水上觀察機各3架。槽兩側設有與上甲板同高的舷台,舷台上有艦載機的發射裝置。此外,艦尾還有起倒式起重吊放裝置等。另外在艦艉兩舷側還有安放艦載小艇的隧道狀艇庫。

在大和艦的艦艉處安裝有前後配置的半平衡舵,其主舵麵積為46平方米,副舵麵積為165平方米,兩舵之間距離15米,副舵對主舵起輔助作用。一般來說,兩舵並列的平衡舵,一旦被魚雷命中,容易同時損壞。大和艦的舵效非常明顯,其戰術回旋直徑僅為640米(航速26節狀態),而這一優勢對在戰列艦炮戰中占領有利陣位有著很大的作用。

上層建築

大和艦的艦橋高達45米,相當於15層的高樓,從遠處看去宛如一座高塔,在其頂部裝有主炮觀測所和15米大型測距儀,向下依次為防空指揮所,晝戰艦橋,作戰室,艦長休息室,羅經艦橋,第二海圖室,司令塔。在艦橋內部裝有直通式電梯。從外形來看,大和艦艦橋側麵積310平方米,正麵麵積卻隻有159平方米,僅相當於側麵積的一半,其迎風阻力自然也就來的比較小了。

“大和”號采用單煙囪,其特點是,各鍋爐的煙道均曲折向後,與煙囪的某一部分相接。煙囪也盡量向後傾斜,以避免排煙影響艦橋工作。為保證煙囪開口部的安全,在開口部裝設一種蜂窩狀板,厚380毫米,上麵有直徑180毫米的許多小孔。有孔麵積是無孔麵積的55%,另外在煙囪前麵的傾斜部及側麵裝有50毫米厚的防護甲板。這樣,煙囪的安全性大大提高了。

“大和”號煙囪之後是後艦橋,是預備戰鬥指揮所。火炮實施前後分火射擊時,它也起後指揮所的作用。

主、副炮與高射炮

“大和”號以其巨型主炮聞名於世。3聯裝主炮三座,兩座三聯裝炮塔配置在前甲板,一座三聯裝炮塔配置在後甲板。當時日海軍對主炮口徑保密,稱為九四式身長45倍口徑的400毫米炮,實際是460毫米。主炮炮塔的旋回部的重量為2774噸,相當於日海軍“秋月”型驅逐艦的排水量。

炮塔防護盾的裝甲很厚:前麵650毫米,側麵250毫米,後麵190毫米,頂部270毫米,底座兩側560毫米。炮塔後部裝有長15米的測距儀,炮塔兩側前麵及頂部前麵均裝有潛望鏡式瞄準鏡。上述望遠鏡及瞄準具采用潛望鏡式的,是為了盡可能減少火炮衝擊波的影響。

炮塔的俯仰角是+45度,-5度,裝填炮彈時,固定在+3度上,俯仰速度每秒8度,炮塔旋回一周3分鍾。發射速度,每分18發;最大射程20海裏,需飛行90秒。炮彈基數每門炮100發,每發炮彈1460千克,裝藥量330公斤。揚彈速度每發6秒,裝彈機械化。3座主炮樣式相同,都是由吳市海軍工廠的艦炮部負責研製的。9門主炮若指向一舷射擊,其後座力達8000噸。發射時衝擊波也很強,為此日艦船設計部門煞費苦心。

大和艦的副炮采用從最上級重巡洋艦改裝時拆下來的60倍徑155毫米口徑艦炮12門,炮塔重150噸,設有25毫米裝甲板。最大射程27400米,最大射高12600米,射速5-7發/分,每門炮備彈150發,采用基線8米的測距儀。

4座炮塔分別設在上層結構的前後及艦上層建築的兩舷。這種配置可保證大和艦的全部4座副炮炮塔中的3座可以同時指向一舷,而大多數戰列艦隻能保證一半副炮同時指向一舷。

大和艦的防空任務主要還是由其裝備的127毫米和25毫米口徑高射炮來擔任。89式40倍徑127毫米口徑高射炮,大和艦建成時裝備了12門,後來在改裝中增至24門。

該炮俯仰角+90度—(-)8度,火炮初速725米/秒,最大射程14800米,最大射高9400米,射速14發/分,身管壽命800-1500發。96式60倍徑25毫米口徑高射炮,大和號建成時裝備24門(8座三聯裝,均帶有防盾),後來陸續加裝,最終總數達到152門。該炮俯仰角+90度—(-)10度。火炮初速900米/秒,最大射程6800米,最大射高5000米,射速220發/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