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後英國海軍放棄了戰列巡洋艦的戰術。1918年下水的胡德號戰列巡洋艦是英國建造的最後一艘戰列巡洋艦。在兩次世界大戰之間,胡德號是世界上最大的主力艦。它的裝甲比過去的戰列巡洋艦強,可是在裝甲的設計和安排上麵依舊保持先前的缺點,在某些角度下炮彈可以輕易貫穿。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它在與德國俾斯麥號戰列艦炮戰時爆炸沉沒,而當時她已經預定要進行相關的改裝。
世界上沒有海軍再建造戰列巡洋艦了。日本將現有的金剛級戰列巡洋艦改造為“高速戰列艦”,美國海軍將兩艘戰列巡洋艦的船體改為航空母艦。列克星頓號和薩拉托加號本來設計是戰列巡洋艦,建造中途因限製海軍軍備條約的簽定而改造為航空母艦。
後來美國建造了兩艘類似戰列巡洋艦的“大型巡洋艦”阿拉斯加號、關島號。在太平洋戰爭中它們表現並不出色,戰後其它四艘本來計劃建造的類似艦艇被放棄了。
這兩艘船裝備12英寸口徑主炮,它們的裝甲也是為了對付12英寸口徑主炮。這與過去的英國戰列巡洋艦不同:英國艦艇裝備了同時代戰列艦裝備的12英寸口徑主炮,但她們的裝甲無法對抗它們自己的武器。
德國的“裝甲艦”是另一個類似戰列巡洋艦的方案。它們不是輕型的戰列艦,而是非常重火力的巡洋艦。它們體形比較小,裝有六門11英寸口徑主炮,它們不是使用蒸汽機作為動力,而是使用8台九缸柴油機。航速可以達到28節(52千米/小時)。它們參加的唯一的一次比較重要的戰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拉普拉塔河口海戰。
德國還造過兩艘被稱為戰列巡洋艦的戰艦:沙恩霍斯特號、格奈森瑙號,主要被用做巡洋作戰,而類似戰列巡洋艦的特點,但它們的裝甲比傳統的戰列巡洋艦要強,使用11英寸口徑主炮。它們類似法國建造的敦刻爾克號、斯特拉斯堡號戰列艦,更象輕型戰列艦。
新型的戰艦技術也使得戰列巡洋艦很快就無用武之地了。戰列艦的重裝甲隻減慢了幾節的速度。而航空母艦的出現使戰列艦和戰列巡洋艦都失去了往日的威力。如同當時的愛荷華級戰列艦,它們的航速證明它們是優良的航空母艦護衛艦和炮轟陸地的艦艇,但它們已經不適合於它們本來的設計目的:海上決戰。
有人將蘇聯20世紀八十年代的四艘基洛夫級導彈巡洋艦劃入戰列巡洋艦,但實際上它們是重型導彈巡洋艦。
戰列艦與戰列巡洋艦有一定區別,通常戰列巡洋艦擁有可媲美戰列艦的大口徑火炮,裝甲比戰列艦薄弱而航速更快。戰列艦追求火力、裝甲、航速的均衡,而戰列巡洋艦兼有巡洋艦的高速和戰列艦的火力。
典型的BC有德國的德弗林格爾級戰列巡洋艦、英國的獅級戰列巡洋艦、胡德號戰列巡洋艦等,也有BC經過改造而變成戰列艦的例子,如日本的金剛級。且戰列巡洋艦一般在火力上不及戰列艦,一般作為戰列艦戰時的輔助艦實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