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提康德羅加級巡洋艦
簡介
提康德羅加級巡洋艦是美國建造的一種導彈巡洋艦,它裝備有導彈武器和宙斯盾戰鬥係統,故屬於宙斯盾戰艦一種類。它具有反應速度快,抗幹擾性能強,有強大的攻擊和反擊能力,可綜合指揮艦上的各種武器,同時攔截來自空中、水麵和水下的多個目標,還可對目標威脅進行自動評估,從而優先擊毀對自身威脅最大的目標。
提康德羅加級巡洋艦主要任務是對付編隊空中飽和攻擊,同時兼顧編隊區域反潛和對海對岸作戰的戰鬥力極強的巡洋艦,具體使命是:作為航母編隊的護衛兵力,擔負編隊的防空作戰和反潛護衛任務,同時為其他編隊提供空中保護,也可用來攻擊敵方海上和岸上目標,支援兩棲作戰。
研製背景與計劃
提康德羅加級巡洋艦是美海軍首次裝備“宙斯盾”係統的水麵艦艇。“宙斯盾”係統的前身稱為“先進的水麵導彈係統”,ASMS計劃是在1963年11月提出來的,當時的主要目的是用於對付80年代的空中威脅,準備取代“黃銅騎士”、“小獵犬”和“韃靼”三種艦對空導彈。
ASMS係統要求縮短反應時間,能夠同時對付多目標的飽和攻擊。ASMS計劃原準備研製一代新的導彈和發射係統,1969年當時的國防部長變更了這一計劃,決定不另起爐灶,選用當時正處於研製的“標準”導彈和MK26型發射係統。1996年12月美國無線電公司得到了這項工程的主合同,並從RCA接手起,ASMS正式定名為“宙斯盾”係統。
變化過程
美海軍先打算把“弗吉尼亞”級核動力導彈巡洋艦作為裝備“宙斯盾”係統的軍艦,後來因為該級艦的數量太少,而且進度又太快而放棄了。海軍又主張把建議建造的17000節以上的核動力攻擊巡洋艦“長攤”級作為裝備“宙斯盾”係統的軍艦,然而,海軍主張建造這種巡洋艦的打算也沒有實現。
美海軍計劃把“宙斯盾”係統裝備“弗吉尼亞”級核動力導彈巡洋艦、核動力攻擊巡洋艦的計劃都不能實現的情況下,提出把“宙斯盾”係統裝備在全燃氣輪機推進的DD963級驅逐艦的發展型上,采用與DDG963級驅逐艦相同的船體和動力裝置,以降低研製費用和進度,這一計劃得到了國會的批準。
1975年6月美國海軍開始“宙斯盾”驅逐艦的設計,1976年4月完成初步設計。1976年12月國防部長批準了在1978財政年度的預算中撥款938億美元建造首艦。1978年9月22日利頓公司的英格爾斯船廠獲得了建造裝備“宙斯盾”係統的第一艘軍艦DDG47導彈驅逐艦的合同,由英格爾斯船廠負責施工設計與建造,要求52個月內完成施工設計與建造,即要求首艦在1983年1月完工服役。
1979年末,美海軍從DDCA7艦的大小、重要性和戰鬥力考慮,改稱為“宙斯盾”係統的導彈巡洋艦,艦號相應改為CG47,首艦命名為“提康德羅加”號。
使命任務
提康德羅加級是以對付編隊空中飽和攻擊為主要目的,同時兼顧編隊區域反潛和對海對岸作戰的戰鬥力極強的巡洋艦,其使命任務如下:
作為航母編隊的護衛兵力,擔負編隊的防空作戰任務,使航母編隊能夠在世界的任何高威脅區執行任務;
擔負航母編隊的對空作戰指揮艦,組織和實施防空武器為編隊提供空中保護;
為航母編隊擔負反潛護衛任務;
為其他編隊提供空中保護;
攻擊海上和岸上目標,支援兩棲作戰等。
提康德羅加級艦在海灣戰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在各個艦艇編隊中都有該級艦參加,總數達10艘以上。其中2艘分別作為多國部隊波斯灣編隊和紅海編隊的防空指揮艦;該級艦在用“戰斧”巡航導彈攻擊伊拉克的重要岸上目標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總體性能與裝備
主尺度與性能
全長1728米,艦寬168米,吃水95米,空載排水量7015噸,續航力6000海裏20/節,航員358人
動力裝置
COGAG聯合使用的全燃動力裝置,4台13125(D燃氣輪機,持續總功率64160千瓦,雙軸,2個5葉變距槳。電站為4台501-K34燃氣輪機發電機組,每組2500千瓦,總發電量10000千瓦。
武器裝備
該級艦裝備的主要武備如下:
艦對空導彈。CG47-51號艦:2座雙聯MK26-5型發射裝置,布置於長首樓甲板的首部和尾部,各備“標準”SM-2MB導彈和“阿斯洛克”導彈34枚,共備彈68枚;從CG52以後的艦:2組MK45-0型垂直發射裝置替換原來的MK26-5型回轉式發射裝置,每組各有8個發射模塊組成,每個模塊又由8個發射單元組成,每組各有3個發射單元用於裝彈用,因此,每組備彈61枚,共備彈122枚,其中“戰斧”巡航導彈16枚(每組8枚),“阿斯洛克”反潛導彈估計為24枚(每組12枚),“標準”SM-2MB導彈估計為82枚(每組41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