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條細窄狹長的公路綿延不絕地伸向遠方。如果不是大雪覆蓋,盡可以看到灰黃的沙土路麵,以及道路兩旁貧瘠的田地。雪是傍晚時分開始降落的,到次日黎明已將整個湘南平原鋪上了雪白的絨被。前後兩輛美式吉普,悄無聲息地在雪地上奔馳,軋出兩道深黑色的轍痕。它們從天晚開到日明,不分晝夜地向重慶方向趕路。
餘程萬裹著棉大衣端坐在後一輛車的後座,兩個全副武裝的憲兵陪著他。實際上他已經沒有行動自由,但這兩個憲兵出於對他的仰慕和尊敬,將幾份在路上買的近日出版的報紙遞給他看。映入他眼簾的,全是頌揚“虎賁”74軍57師和他本人的通欄標題文章。還有配發他的各種戎裝照,也在報上占著顯著的位置。他移開目光,視線與耀眼的雪地相接觸,感到有些暈眩。
他並不知道,就在他被扣之時,國軍第六、第九戰區以及重慶大後方正掀起湘北戰場常德會戰宣傳與勞軍的高潮。雖然高潮的主角並沒置身其中,但高潮的的熱烈確實席卷了所有中國戰區,席卷了英美強大的輿論機器,形成了世界性的震動。
50年後一個夏日的早晨,作為中國軍隊的作家,我推開湖南省圖書館特種藏書室的玻璃門,一疊沉甸甸的抗戰時期《中央日報》、《大公報》放在我麵前,我翻開它發黃殘破的紙頁,采擷到這一曆史高潮的朵朵浪花。
英報讚揚常德大捷
認為中國飯碗之戰
(中央社)倫敦23日來電,倫敦兩大著名日報,今日刊登常德勝利消息,並特別強調我軍英勇作戰,使日軍直驅西南之企圖,終被遏阻,《新聞紀事報》以首頁全欄篇幅,登載該報特派采訪此日趨重要之中國前線消息之戰地記者蓋爾德所描寫之常德劇戰情形,其標題為“中國飯碗之戰”,蓋氏以長達四百字之報導,敘述常德戰役之始末,結語謂,外國觀察家,鹹視常德之役,為中國重要之勝利。又倫敦《泰晤士報》社評,聞讚美我軍克複常德,謂常德之勝利,殊令人興奮,並雲,常德除為糧食倉庫外,且具有戰略重要性,故無怪日軍猛攻及中國軍隊之英勇抵抗。又謂,日軍可能卷土重來,然以往諸役及常德之戰已表示中國軍事長官深知該區之重要性,遂固守此重要據點,庶其屹然無恙。
慰勞餘師捐款
本報(中央日報)昨續收2千
(本報訊)慰勞第57師餘程萬師捐款,本報於昨日續收到三批。一,長沙明道鄉第17保私立道文小學學生70元;二,一五合作社,乾元宮小貿,共捐300元;三,寧鄉大戰橋,湖南私立友紅中學校全體員生1870元。教職員——謝仙桂100元……
中外記者赴前線參觀戰績
美蘇英法國武官同行
《太陽報》謂常德勝利偉大
(中央社)中外記者20人,18日正午由中宣部國際宣傳處派員乘專機飛桂林,轉往常德參觀戰績,美武官麥克聶、英武官甘柏爾、蘇武官佛羅窖、法民族解放委員會駐渝軍事代表團武官葛丁等同行。
《芝加哥太陽報》著文評論中國常德戰局稱,中國軍隊克複常德之意義,遠較戰役本身價值為大,華軍於該區猛烈之戰役中,其非僅有關數百萬人民之食米問題,亦助長一般之士氣。此一戰役,對中國而言,足證其士氣之作戰能力……
將士為民建功
萬民歡欣振奮
各地紛電祝捷並組慰勞團
(中央社)重慶19日電。我軍攻克常德捷音傳來,市民除振奮歡欣之餘,對英勇將士為國建功,倍增感激與關懷,勞軍運動正積極展開,並紛組慰勞團,前往戰地沅陵、常德、桃源等處勞軍。
常德會戰之激烈
可與滬戰相輝映
(中央社23日電)此次湘鄂之戰,由鄂西展至湘北之沅江流域,而演成常德之空前壯烈攻防戰,戰鬥之激烈,幾次達到最高潮。敵原擬一舉而下常德,以為將來進窺我長沙作難備,但經我餘程萬師之壯烈抵抗,及空軍之協力,使敵屢受重創,一挫再挫,呈退卻之勢。
陪都全體抗屬
電慰前線將士
(中央社電)陪都全體抗屬,頃電湘鄂前線將士致敬。略謂:“遠聞捷音,毋任歡欣!請勿顧家室,希益堅強鬥誌,殲彼頑寇,還我河山,像能早賦凱歌,庶可共樂天倫。”
社論
常德大會戰的勝利
我軍將士在英明統帥指揮之下,奮不顧身,浴血搏鬥,痛殲敵軍過半,使敵寇在太平洋戰爭爆發以後,湘北三次會戰以來,又嚐到一次大會戰中慘敗的滋味……
西籍王德純主教談常德會戰一瞥
(中央社常德20日電)此間天主堂西班牙籍主教王德純,前以中立國人士關係,於敵犯常德時未動,對守軍保衛常德作戰情形,親曆目睹。王主教稱:我等居華40年,平日所聞華軍作戰英勇壯烈情形,僅見報紙所載,此次常德守軍作戰,個個均夠得上英雄豪傑,本人深感敬佩!
美報祝常德之捷
旅紐約僑胞獻金勞軍
(中央社紐約電)《先鋒論壇報》今在社論中稱,華軍之常德戰役,令人大感興趣!我軍英勇殲敵捷報傳至紐約後,僑胞歡慶之餘,特由紐約華僑救國會致電孔兼財長,電雲:茲由中國銀行彙上美金5140元,請即轉交軍委會分轉前方將士。
報紙鋪天蓋地的宣傳,並不亞於眼前紛紛揚揚飛舞的雪花。吉普車屁股後麵冒出一縷縷青煙,在雪地裏鑽行。車內,疲憊不堪的餘程萬將軍腦袋歪在座位的靠背上,睡著了。憲兵遞給他的那幾份報紙,順手扔在地上。
我不申辯
一束金黃色的陽光,起初隻露出一條邊,但瞬間便像標槍紮在牢房的牆壁上,印出一個偌大的不規則方塊。
餘程萬醒了,他睜開惺忪的睡眼,首先發現的並不是從鐵窗透進來的那束耀眼的光線,也不是在光暈的暗處搖曳的那盤蜘蛛網,而是天花板上一條乳白色的、蜷縮著的人形。他在琢磨,這是油畫?還是雕塑?怎麼會貼到天花板上去的呢?他一時竟百思不得其解。
看守打開牢門的鐵鎖,勤務兵端進一盆溫水給餘程萬刷牙洗臉。因為他是國軍中將,又不是犯國民黨最敏感和痛恨的政治罪,所以盡管蹲了大牢,還給他保留了些相應的待遇。
熱水升騰起汽霧,餘程萬接過毛巾仰頭擦臉的刹那,他突然發現天花板上的那具人形在融化,化成冰涼的水珠滴下來,落在他頭皮上。
“啊!”他輕輕呀了聲,原來這是他夜晚蜷縮在鋪上所散發的熱氣,凍結到天花板上凝成的人形,真是一種奇觀。
這時餘程萬才覺得冷,冰到骨髓裏的冷。他這個生長在亞熱帶海濱台山的老廣,頭一次體味到重慶那攪得周身寒徹的陰冷。當然,隻要在屋裏生上個火爐,也就會將寒氣驅走,但他目前的處境,不可能讓他接觸火焰。
早飯端來了,有炸糕、辣醬,還有一小杯熱奶。餘程萬狼吞虎咽全部送下肚後,這才覺得身上有了些暢動的血液。
“將軍,俞主任來看您了。”勤務兵湊到他耳朵旁提醒。
“俞主任?”餘程萬一時沒反應過來。與此同時,身穿筆挺的中將禮服、足蹬黑色發亮的皮靴、光頭閃閃的俞濟時已大步跨了進來,喊他:“石堅兄!”
“軍座!”餘程萬脫口而出,馬上下意識地立正。
俞濟時擺擺手笑道:“見外,見外,叫我濟時嘛。”他一笑嘴唇立刻短了一截,因為他自出娘胎時嘴上唇就帶缺,後來經手術才彌合的。俞濟時無字無號,親切的喊法就“濟時”二字。
但“濟時”這兩個字可不是隨便喊的。俞濟時在國民黨是個顯赫的人物,現就任國民黨軍事委員會委員長蔣介石的侍從室主任。他1904年出生在浙江奉化,與蔣介石是同鄉,有傳說他是蔣的侄子,其實他是曾任黃埔軍校軍需部副主任、陸軍上將俞飛鵬的侄子。俞濟時黃埔一期畢業,與餘程萬是同窗好友。更重要的是,這位比餘程萬還小兩歲的師弟,曾任第74軍軍長,而餘程萬則在他手下任第57師師長,實屬老同學、老部下,這使他們的關係更是非同一般。
“濟時,沒想到我們在此見麵!”餘程萬苦笑。
早有衛士端來軟椅,俞濟時和餘程萬坐下來交談。
“石堅兄,我在這個位子,雜務頗多,怪我一時疏忽,你來後我才知道。”俞濟時解釋,繼而他安慰道,“你放心,我會替你到校長那兒去說話。你這次在常德守孤城,反映都是不錯的嘛,仗也打得蠻漂亮,我看到幾個電報。說你怕死,我不相信!別人不知道,我俞濟時還不知道你嗎?”說著,俞濟時有點衝動,兩道濃眉挑起,目光炯炯逼人。
的確,餘程萬在俞濟時手下有過出色表現,那是高安戰役。
1939年4月上旬,日軍板垣師團所部向江西高安進犯,由於戰事突發,情況緊急,重慶國民黨軍事委員會當即調動第74軍所轄51、57、58三個師和第49軍王鐵漢一個師,統歸當時的第74軍軍長俞濟時指揮,直趨高安參戰。4月8日,王耀武的51師、餘程萬的57師、廖齡奇的58師相繼按時到達指定位置。俞濟時率同參謀處長張慶鎏、作戰科長林逖青等赴前線指揮所。高安城位於綿江北岸,指揮所設在城西郊的聶家村。俞察看了地形,考慮了三個師的作戰特點,下令51師據守高安城,士兵連夜構築工事,以備迎戰。其他兩師準備形成兩隻鐵拳,各布左右翼。但部隊尚未布防就緒,日軍就趕到,並一鼓作氣發起猛烈進攻。10日下午,黃梅時節的贛北下起了綿綿細雨,軍部指揮所駐地已清晰地聽到前線槍聲,51師部隊紛紛向高安城潰退。側翼的餘程萬出於對俞濟時的關心,不斷地打電話詢問情況。俞濟時鎮定地說他很安全,要餘程萬加強守衛。炮彈已在指揮所附近接二連三地炸響,俞濟時身披雨衣,情緒緊張,下達轉移命令後,顧不上吃晚飯,連夜兼程,冒雨過江,一口氣跑到距高安城南三四十裏的王村,餘程萬的師指揮部。
此時高安城已陷入敵手,軍參謀長馬君彥向俞濟時建議改換57師攻城、51師和58師及王鐵漢師作策應。俞濟時否定了這一方案,他考慮,日軍一般長驅深入,不會在城內呆久戀戰,攻城的部隊將不會很艱難,關鍵是擋住敵軍出城衝擊的部隊要準備付出巨大的代價,隻要擋住敵人的進攻,那麼板垣師團主力將受重創,高安戰役就必勝無疑,基於此考慮,阻擊的部隊才該是最強手,他選定了餘程萬師。而51師仍在正麵主攻,58師牽製,王鐵漢師封鎖綿江南岸。
隆隆的槍炮聲中,俞濟時緊握餘程萬的手說:“全仰仗老兄了。石堅兄勝則勝,石堅兄敗則敗!”
“軍座放心,石堅以死相戰!”餘程萬“哢嚓”行了個莊嚴的軍禮。
果然,51師很快突入城內,日軍一個聯隊撤出城區在飛機的掩護下,向餘程萬師的奉新方向殺來。餘程萬早就命令部隊挖陷阱、埋地雷,阻止敵坦克戰車等重兵器前進,並組織了層層機槍火力網和白刃格鬥的步兵散線,用來對付敵人的梯次衝鋒。敵人攻勢凶猛,幾倍於國軍的火炮將陣地轟成了鬆土,飛機在空中投下燒夷彈燃起熊熊大火,熏得守軍窒息,臉上像塗了黑炭。戰鬥進行下去,57師官兵傷亡眾多,一個團長用哭腔打電話到師部請示撤退,餘程萬咬牙命令說:“打到你一個人,最後我去接替你,也要守住陣地!”放下電話,他不顧俞濟時要他呆在指揮所的再三叮囑,即趕赴前沿陣地親自督戰。這次戰役,57師以2000餘人傷亡的代價,會同其他部隊在高安頂住了日軍的攻勢,以全殲敵一個聯隊的戰績,受到了戰區和軍委會的嘉獎,並在高安城東中山公園召開祝捷大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