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韜武略的科學家沈括一(1 / 3)

文韜武略的科學家沈括一

沈括的生平和他的政治生涯

1政治上的建樹

沈括(1031~1095),錢塘(今浙江杭州)人,字存中。父親叫沈周,一生都在各地作官。母親許氏,很有文學修養。沈括和他的哥哥沈披在童年時代都從母親那裏受到良好的啟蒙教育。沈括從小就隨著在外作官的父親到過不少地方。十歲以後,因為沈周做泉州(今福建泉州)州官,沈括便隨父親在福建住了多年。後來他在《夢溪筆談》中所記的一些最早的見聞,就是他在這一時期耳聞目睹的事情。

沈括在21歲的時候,父親去世。宋朝政府因為他的父親生前作官很有功勞,所以當他守滿了三年父喪以後,按照當時的製度,任命他為沭陽(今江蘇沭陽)縣主簿。他一生的政治生涯,便從此開始。縣主簿是當時縣長的助手,職位雖低,但是沈括卻在任內積極發揮了自己的才能,替地方辦了一些好事,尤其是在興修水利方麵很有成績。當時沭陽縣境內的沭水因年久失修,河道淤塞,不能充分引水灌溉,以至許多田地都荒廢了。沈括到任後,便把沭水加以修浚,開辟了一百條灌溉渠,修築了九條堤堰,因而使七千多頃田地都變成了上等良田,使當地的農業生產得到發展。

沈括在33歲那年(1063)考中進士。以後便參加昭文館編校書籍的工作,同時研究天文和算術。他這時雖然不是行政官吏,但是對於國家大事和民間疾苦仍然非常關心,總想為國家和人民作些有益的事情。下麵所舉的便是一個例子。

按照宋朝的製度,皇帝每三年要舉行一次祭祀天地的“郊祭”典禮。每一次郊祭,事先都要大興土木,設立祭壇,壇下要圍上巨大的帳布,還要在城外方圓數裏之內廣植樹木,建造園林,布置許多彩繪、雕刻等裝飾品。郊祭的儀式也非常繁瑣。這一切都要浪費人力、物力和財力,加重了勞動人民的負擔。沈括看到這種情形,就對郊祭禮製的沿革作了一番研究,著成《南郊式》一書,共一百一十卷,對郊祭的儀式作了修改和簡化,建議朝廷采用。當時正是宋神宗(1068—1085年在位)任用王安石做宰相,準備實行變法,改革政治的時候。所以沈括這一改革郊祭儀式的建議得被采納。由於采用了新的儀式,每次祭典都節省下來很多的錢,這樣就減輕了人民的一些負擔。因為沈括這一項建議受到宋神宗的重視,同時也因為他長於天文、曆法和算術,於是被提升為太吏令兼管司天監,掌管圖書資料和天文曆法的工作。

當時充當司天監的官吏,都是一些坐食俸祿的人,並沒有天文,曆學方麵的真正知識。沈括到任以後,就著手加 以整頓,他把一個平民出身的著名曆算家衛樸薦入司天監,參加改革曆法的工作。沈括又製造了渾儀(又名渾天儀,是我國古代觀測天文的主要儀器)、景表(表示太陽影子的儀器)、五壺浮漏 (五個水箱合成的測時器)等儀器。獲得很大的成績。

不久,淮南一帶發生水災,沈括被派去調查災情,賑濟災民。他到淮南後,一麵把常平倉儲備的糧食發給災民,一麵采取積極措施疏通溝渠,治理被水淹沒的田地,恢複生產。由於他的認真努力,使災情得到一定程度的減輕。

這一年沈括被提升為集賢閣校理,校勘經籍。不久又升任太常丞(管禮樂的副長官)。這時,他的職位比過去更高了,但是他並沒有滿足於個人的高官厚祿,脫離社會實際生活,而是更加關心民間疾苦和政府各項措施的利弊得失。他經常根據他的觀察所得,向宋神宗提出有利於國計民生的建議。例如,當時宋朝政府曾打算采取兩項很不合理而且損害人民利益的措施:一件是為了防禦北方境內的遼、夏兩個少數民族政權的進攻,派人登記民間所用的運輸車輛,以便在戰時征調來作為兵車使用;另一件是政府主管鹽專賣的機構為了禁止四川的私鹽販賣,預備把四川境內私人所有的鹽井全部填塞,而由政府把解池 (今山西運城境內)所產的池鹽運往四川,供給川民食用。這兩項措施如果實行,將使人民的生產和生活遭到很大困難,所以當時弄得人心不安,而政府裏麵也是議論紛紜,不能作出最後決定。一天,宋神宗在同沈括談話的時候,提到登記民間車輛這件事,並征求他的意見。沈括先問宋神宗說:“請問征集車輛,準備幹什麼?”宋神宗回答道:“現在北方的威脅沒有解除,而北方民族多以騎兵製勝,我們非用車戰不足以抵擋,所以政府想征用民間的車輛,加強防衛。”沈括聽了,便向宋神宗解釋說:“使用車戰來抵禦騎兵的進攻是有利的,曆代都是如此。但是過去所用的兵車非常輕便靈活,速度又快,而現在民間所用的載運貨物的車輛,形式笨重,用牛挽車,一天走不到三十裏,而且一遇到雨雪便不能使用。所以這種車輛稱為‘太平車’,隻可以用於平時,用它來作戰會有什麼用處呢?”宋神宗聽了他的解釋,認為很有道理,並且說: “這一個問題大家爭論很久,可是對於這一個顯而易見的事實卻沒有一個人談到過。我一定要重新考慮。”接著他又提起川鹽的問題,問沈括應該怎麼辦。沈括說:“本來鹽是應該由國家專賣的,如果各地所產私鹽都能夠徹底禁斷,完全由國家專賣,當然是好的。不過應該考慮到在忠州(今四川忠縣)、戎州(今四川宜賓)、瀘州(今四川瀘州)一帶少數民族地區,小鹽井特別多,如果一下全部禁止生產,將會影響到當地人民的生活;同時,既然要嚴禁私鹽,就不得不增加許多關卡,這樣一來不但騷擾百姓,而且國家也要增加很多開支,其結果恐怕得不償失。”宋神宗很同意沈括這種看法。第二天便下令同時停止施行這兩項措施,從而避免了對民間的騷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