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樣地,智能測驗在法國開始時,目標是想辨認學習進步較緩慢的孩童,以便及早向他們提供特殊教育。後來智能測驗傳到美國,測量成風,測驗人一度沉迷於評估受測者的智能。結果智能測驗一度淪為替歧視偏見推波助瀾的工具。這種偏於評估的取向,是把理弄歪了。
誤解五:一個人的分析能力差不打緊,隻要情緒智能高,仍可以有很大的成就。
這種觀點是自欺欺人。要成大器,各種才能必須同時配合,缺一不可。按照多元才能的觀點,成長的目標應是全麵發展,多種才能並駕齊驅,每一種才能都有增長的餘地。如果發現自己在某一種才能上比較落後,便應在那方麵多下工夫。看到自己分析能力不足,隻靠情緒智能來補救,雖然可以得到精神上的勝利,但卻阻礙了個人成長。
誤解六:情緒智能是一種從自小便不可改變的定量。
要提高情緒智能的確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必須下定決心去改變固有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才會有顯著進步。認為情緒智能是不可改變的定量,則未免誇大其辭了。目前心理學家已辨認出一些可以預測情緒智能的信念,也有研究成功成果顯示,可以成功地改變少數族群的推理方法,從而使他們更懂得麵對挫折。
誤解七:情緒智能是可以培養的,所以應將子女送到情緒智能學校,接受情緒智能教育。
家庭教育在培養情緒智能上扮演著最重要的角色,父母在這方麵責無旁貸。有些父母以為把子女送到“情緒智能學校”,便是盡了培養子女情緒智能的責任,其實他們隻是將責任推卸到別處去。這種做法對培養子女的情緒智能不見其利,反見其害。
誤解八:情緒智能是古已有之的老生常談,不值得小題大做。
調節情緒的方法和哲學,教育家曾經討論過,哲學家、宗教家也討論過。在民間智慧中,對情緒智能也有不少精辟的見解。《中庸》有雲:“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難道不是疏導情緒的大智慧嗎?
心理學以行為科學角度分析情緒發展的方向,當然隻能成一家之言,無足居尊。但心理學家對這方麵作出的研究努力,卻有助於辨別哪些傳統智慧和時下流行的教育思想,值得推廣。但也有值得商榷之處。譬如受行為主義影響的教育哲學,認為應將複雜的學問分割為簡單的課程,確保學生能順利完成每一課程,獲得獎勵,並借此提高學生的自信心和心理健康。但在這種教育哲學盛行之世,青少年的情緒問題卻日益嚴重,抑鬱自殺的個案日增。為什麼在強調獎勵與建立自信心的學習環境下,學生更容易受情緒困擾呢?
一些研究情緒智能的心理學家鼓勵教師們作以下的反省:把複雜的學問分割為簡單的程序,學生會否覺得學習是沉悶的和缺乏挑戰?當每位學生都得到師長的獎勵時,學生是否仍會覺得獎勵有意義?在獎勵和讚許中成長的學生,很少遇到困難和挫折。當他們受挫時,是否懂得處理自己的情緒呢?老師是否應改變他們的教學方法,多給一些稍稍超出學生目前能力水平的功課,並教導他們麵對挫折和克服困難的方法?
因此,我們相信,有關多元才能的心理學研究是可以為教育和個人成長提供反思的素材的。我們也希望通過理清一些混淆的概念,使讀者對自己各方麵的才能,特別是對自己情商方麵的才能做更深入的思考。
3情緒智能的科學發現
美國耶魯大學的Peter Salovey和John Mayer自90年代初期,已開始研究情緒智能的本質。他們認為,具有情緒智能的人有以下幾個方麵往往表現卓越:
能準確地察覺、評估和表達情緒;
能有效地運用情緒來輔助思維;
了解情緒的本質和特性;
能借調節自己的情緒,來促進自己的情緒和智能發展。
自從Daniel Goleman的《情緒智能》一書在1995年出版後,情緒智能即廣受大眾注意。同年10月9日,美國《時代周刊》更以《情緒智商》為封麵專題,介紹西方心理學界對情緒智能的研究成果。情緒智能不久便像旋風一般席卷中國大陸和港台地區。1996年12月,香港一本名為《健康Live》的雜誌,更有這樣的一段幽默描述:
“眨眼間,已踏入1996年最後一個月份。回想這年,香港各界紅得炙手可熱的是什麼?
政界——候選特首三大天王
電腦界——internet
醫學界——雙氧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