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五 章財商新理念:改變落後的金錢意識
一、更新你的財務觀念
時代更新,物隨境遷。我們再不可以抱著陳舊的觀念不放。新時代要有創新的理念,舊的觀點就應讓它同過去的成為曆史一樣隨風而逝。追求富裕生活的人應該懂得今天財富的形式已經變化,曾經最能代表金錢的土地和工廠已經讓位於信息、科技、知識。讓我們的財富新觀念跟上時代的發展,暢遊在新經濟的大潮中,淘得自己的第一桶金。
今天,致富不再要幾十年的日積月累,致富不再必須要有雄厚的資本,致富也不一定要有良好的教育背景和過人的智商,致富不是僅靠運氣,致富不在年老年少,再不要在錯誤的認識中作繭自縛,再不要讓傳統的落後觀念像枷鎖、像桎梏緊緊地卡住自己的脖子,使你失去在財富海洋中的行動自由。
人窮不可誌短,誌短人才受窮。更新財務現念,接受新理念的洗滌,按新規則辦事,誰都會駛入致富快車道的。1悄悄改變的金錢麵孔
亙古至今,物流境遷。人類曆史上,以金錢代表的財富麵孔已變化了許多。就大的時代來說,可以分成農耕時代、工業時代和信息時代。每一個時代中財富的代表物都是不同的,例如在農耕時代,土地就是金錢的臉。人們追求致富的努力方向也與各個時代財富的代表物有決定關係,想致富的人不可不理解這一現象,不可不認清金錢的麵孔,改變不符合時代的財富觀。
在農耕時代,富人是那些擁有能俯瞰大片肥沃農田的城堡主,他們被叫做君主和貴族。如果你沒有出生在這個群體中,那麼你就是平民,也就沒有什麼機會成為當權者。90∶10的規律控製著人們的生活,因此,有10%的人因為婚姻、生育和征服的緣故能夠掌權;其他的90%的人成為奴隸或者農民,耕耘土地而一貧如洗。
工業時代來臨,財富不再是農田而是不動產。但建築物、工廠、倉庫、礦產和工人住宅的改造仍受到土地的限製。突然之間,富饒肥沃的農田開始跌價。事實上,是一件有趣的事發生了:即岩石地的作用日益顯現。肥沃土地的價值比不上不易耕種的岩石地,隻是因為岩石地可以容納像摩天大樓、工廠這些更高更大型的建築物,並且還常常蘊藏著石油、鐵和銅這類推動工業時代發展的資源。當工業時代來臨的時候,許多農民的實際收益降低了,為了維持生活,他們不得不更加努力地勞作,耕種比以前更多的土地。
在工業時代,去學校學習然後找工作的觀念開始流行,“工作”的概念變得很普通。你去學校念書,得到一份賴以謀生的工作,在公司或者社會團體中拚命工作向上爬,當你退休以後,公司和政府會照顧你的生活需要。
工業時代仍和農耕時代一樣,隻有一少部分人掌握著大部分的財富。在這個時代,雖然有10%的人不是因為出身高貴,而是依靠自身能力成為富人,但90∶10的規律仍然成立。它能起作用的原因是:創造和管理財富除了需要大筆資金、人力、土地、建設能力和經營管理的能力之外,還需要巨大的努力和協調能力。例如:建立一個資本密集型的汽車公司或者石油、礦業公司,要花費巨額資金、占用大片土地和雇用許多受過正規教育的具有聰明才智的人才。除此之外,你得長年累月地經受官僚們製定的繁文縟節的考驗——比如環境保護法、貿易協議、勞動法等等。在工業時代,大多數人的生活水準有所提高,但真正的財富控製權仍在少數人的手中。
現在到了信息時代,雖然土地、不動產仍是財富,但已不是財富的麵孔,金錢有了新的代表,那就是知識。當然,知識在農耕時代、工業時代也可以轉化為財富,但它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強大到超過二者成為金錢的第一麵孔,現在不同了,世界經濟步入了新經濟時代。新經濟的實質就是知本經濟,與之相應,富豪們也發生了顯著變化。
貌不驚人的比爾·蓋茨因為因特網而成為當今世界首富,身居陋室的楊致遠也靠因特網在一夜之間成為億萬富翁。通用汽車等老牌公司幾十年、上百年積累的財富,在這個網絡時代隻要幾十年、甚至兩三年就能達到。網絡突破了傳統經濟的模式,開辟了一個嶄新的超級致富時代,孕育了一批網絡富豪。
1999年7月,美國《企業家》雜誌7月刊登了500名最富有的美國人名單,比爾·蓋茨仍是美國最富有的人,個人身價值980億美元,比菲律賓831億美元的國內生產總值還要多,而且其個人淨資產已經超過美國40%最貧窮人口所有財富的總值。2000年,雖然微軟股價大跌200多億美元,比爾·蓋茨仍以630億美元,穩坐全美富豪榜首和全球首富寶座。
600多億美元,是一個抽象的數字,如果把這個數字形象化,比爾·蓋茨的財富就會令人瞠目結舌了。如果把他的錢用1美元的鈔票一張接一張連成一長條,可以從地球到月球走十個來回。這些錢壘起來的高度為5 848千米,重量有5萬噸。克林頓總統年薪20萬美元,當一年總統抵不上比爾·蓋茨半個小時掙的錢。總統、副總統、高院大法官還有535個參議兩院國會議員,這些人合計年薪7500萬美元,比爾·蓋薪可以供養他們長達700多年。比爾·蓋茨富可敵國,他的資產相當於委內瑞拉和希臘的國民生產總值。
比爾·蓋茨的財富來自網絡,來自這個不可思議的網絡時代!
工業經濟時代的傳奇人物洛克菲勒花了25年才賺到他的第一個10億美元。但是,溫尼克(在《資本家》500名最富有的美國人名單中以32億美元排名第68位)在把錢投資在海底纖維光學電纜製造方麵後的短短18個月內,就加入了億萬富翁俱樂部。
沃克是因特網商業公司Priceline com的創辦人,他以41億美元排名第43位,他同樣在短期內成為億萬富豪。
最好的例子是瑪格麗特·惠特曼的經曆。她曾經是哈斯布羅公司的高級管理人員,加盟eBay公司才14個月,便使其賬麵淨資產達到了14億美元,幾乎是前公司老板財產的2倍,要知道,以前她工作過的公司是經過75年的奮鬥才達到7億的市價。
號稱世界第一管理人的美國通用電氣公司董事長韋爾奇指出:“在我任職通用電氣公司的歲月裏,還不記得什麼事情比網絡更重要、影響更廣泛。因特網重要性排在第幾?第一是因特網,第二是因特網,第三是因特網,第四還是因特網。”
網絡富豪們個人資產的膨脹,反映出目前全世界產業結構的根本變化:信息技術正在成為當今世界的主導產業。反觀1982年的全美富豪榜,前10名中的8位是石油界巨頭。而現在,他們都隻能屈居在那些年輕的網絡富豪後麵了。弗朗西斯·培根說過,“知識就是力量”;在網絡經濟中,我們應該說,“網絡就是財富”。
美國總統克林頓在1997年9月26日在聖哈辛托社區學院發表演說時說:“在19世紀,獲贈土地便是獲得機會。正如有人給了你們在德克薩斯州的祖先那麼一小塊土地,就是起家的資本。在21世紀,人們最指望得到的贈品,再也不是土地,而是聯邦政府的獎學金。因為他們知道,掌握知識就是掌握了一把開啟未來大門的鑰匙——不在乎他們擁有什麼,而在乎他們知道什麼和能夠學會什麼。”
在21世紀的當今世界,規定權力與財富分配的遊戲規則已經改變。正如美國著名未來學家阿爾溫·托夫勒所說:“知識資本最終將導致‘世界財富的一次大轉移’,轉移到知識資源掌握者手中。”
財富的含義,正在從諸如黃金、貨幣或土地之類的有形資產逐步轉移到無形的知識,即誰擁有更多知識,誰就擁有更多的財富。
權力的內涵,也將不再以某個特殊的位置為標誌,而以對知識的駕馭和控製為基礎。在腳步日益清晰的知識經濟時代,社會財富的分配是以知識為軸心的。
在生活中的幾乎一切領域,我們都能感受到一種以知識和信息為基礎的社會的轉變。
而今天,財富分配的規則很顯然已經真正以知識為軸心,在剛剛過去的二十世紀,富豪變化如下:
1900年左右——安德魯·卡耐基從事鋼鐵業成為巨富——475億美元。
1910年左右——約翰·D·洛克菲勒從事石油業成為億萬富翁——14億美元。
20世紀20年代——亨利·福特靠汽車發家成為億萬富翁——10億美元。
20世紀30年代——約翰·多蘭斯生產聽裝飲料(坎普爾湯)成為億萬富翁——115億美元。
20世紀40年代——霍華德·休斯承包軍用飛機製造、工具生產和電影業成為億萬富翁——15億美元。
20世紀50年代——阿瑟·戴維斯從事鋁工業成為億萬富翁——4億美元。
20世紀60年代——H·羅斯·佩羅創立EDS公司(1962年)——38億美元。
20世紀70年代——薩姆·沃爾頓使零售業巨頭沃爾瑪公司上市——220億美元。
20世紀80年代——羅恩·佩雷爾曼作為華爾街市場交易者創造財富——38億美元。
20世紀90年代——楊致遠與別人共創“雅虎”——37億美元。
這是《福布斯》在新世紀初總結的一個財富形式轉移統計,你從中可以看出財富的臉悄悄地在改變:金錢的代表從有形的鋼鐵到無形的互聯網絡,從硬到軟,差距越來越大。
在中國改革開放後短短的二十來年,富豪也出現了三代。
中國的第一代百萬富豪是:起步於20世紀80年代初的那些街邊仔,擺小攤小販開始的個體戶。
中國的第二代百萬富豪是:起步於20世紀90年代初的那些“炒房地產”、“玩空手道”的儒商、官商。
然而,隨著中國的市場結構從短缺經濟進入買方市場、從暴利時代進入微利時代,那些練攤的個體戶紛紛感歎:如今的錢不好賺!
隨著中國的市場經濟從無序走向有序,從混沌走向成熟,那些“玩空手道”的儒商們也玩不轉了!
靠“腦體倒掛”和“皮包公司”而暴發的暴發戶神話的破滅,是中國改革開放20年來最偉大的曆史性進步。
那麼,誰是中國的第三代富豪?
張朝陽被譽為“矽穀版本的企業家”,他是中國新一代富豪的典型代表,其特征是:高科技、低年齡。曾有記者問張朝陽:“你會成為中國首富嗎?”他回答說:“希望會吧,不過還會有許多人冒出來。”
知識經濟的浪潮已經改變了財富的分配方式,而對於許多中國的年輕人來說,現在首先要改變的恐怕還是觀念。當你懷揣厚厚的求職材料為找一個用人單位而四處奔走的時候,當你想出絕妙的主意而得不到老板采納的時候,為什麼不換一種想法:與其為別人做打工仔,還不如自己去創業!你應該知道,這個時代已經為一切夢想提供了以“10倍速”成功的可能,否則,知識經濟時代的財富快車就會從你麵前一晃而過。
2讓財富觀念跟上時代變遷
時代變化了,財富的形式也在變遷,每個有誌於靠財商致富的人就應考慮是否適應這一變化,改變你的致富戰略,拋棄不合時宜的求富計劃,走知識致富的道路。
統計近幾年的致富者,80%以上是30歲到40歲之間的年輕人。國外如此,國內也不例外。35歲的楊元慶出任聯想少帥;38歲的段永平數年時間連創“小霸王”、“步步高”兩大品牌,一個南下的打工仔的創業神話讓全球注目。楊致遠因創辦雅虎而一舉成名,張朝陽又以搜狐而名動天下,此兩人入選《時代》評選的全球50位數字英雄,他們的年齡分別為31歲和34歲。網易的創始人丁磊27歲,亞信總裁田溯寧38歲,32歲的王誌東組建了全球最大的華人網站——新浪網……
這些年輕有為的成功者與富翁都來自我們普通的百姓中間,他們的昨天與我們芸芸眾生一樣平凡普通。他們出身平凡,艱苦求學,以知識為資本,創下了驕人的財富與業績。
過去一個富翁的誕生,需要幾代人的財富積聚,即使一些白手起家致富者,也幾乎耗去了一生的精力,才得以成為富豪。但現在因為有知識的力量,財富積聚的速度成倍成倍地增快了,過去需要幾十年甚至上百年的財富積聚,現在幾年甚至兩三年就完成了。這就是知識的威力。
1999年底美國矽穀“十大風雲人物”中,華人占4位,而他們無一不是從窮書生走向億萬富翁的。這4位華人創業英雄曾經是留學美國的莘莘學子,如今成為新華人富翁的代表。
陳宏出生在西安,1985年赴美攻讀博士,20世紀90年代初,陳宏在矽穀創辦了一家網絡服務公司Aimnet,從而成為互聯網產業最早開拓者之一。1994年,他又創辦了環球國際漫遊聯網公司(GRIC)。該公司1999年在納斯達克上市,陳宏也因此成為第一位來自中國內地而在美國成功上市的電子商務專家。迄今,他的公司市值已經超過10億美元。
李廣益第一次創業在1987年,他依靠四處籌集的100萬美元創辦了Digickm係統公司。7年後,公司被新加坡創新公司以4000萬美元收購。1998年,李廣益開始了第二次創業,成立了傳媒譯碼通訊公司。1999年6月17日,世界著名的思科公司以47億美元並購了傳媒譯碼公司。此次並購,創下了迄今為止並購未上市公司的最高價紀錄,使傳媒譯碼公司創辦人兼首席執行官李廣益身價一下子翻了16倍,成為新華人富翁的佼佼者。
陳丕宏是搞電子商務的“精英”。1989年,陳丕宏拿出4000美元創辦了名為“贏家”的第一家公司,3年內年營業額達到2000萬美元。後來被賽貝斯公司以1億美元兼並。不甘寂寞的他又於1993年創辦了宏道公司,主要從事商務軟件開發。軟件一開發出來,很快就被摩托羅拉、花旗銀行、美國航空、香港電信等400多家跨國公司采用。陳丕宏的公司1996年上市,上市後股價屢創新高,半年投資回報率曾高達400%。1999年11月,宏道公司創辦人及董事長陳丕宏,被美國權威機構評為“全美100位最具影響力的科技精英”。
與前麵幾位傳奇人物的成功經曆相比,段曉雷用做小買賣賺來的一點錢創辦了Utron公司,做起主板機及筆記本電腦的買賣。1996年2月,段曉雷終於創辦了網上網公司。公司推廣能提供網絡服務業者所需要的寬頻網絡。1998年12月,段曉雷的公司在納斯達克上市。半年後,公司的市值達到2億美元,網上網公司成為全球最大的網絡寬頻中心之一。
現代的社會,隻要你有才能,有本事,你就能得心應手。1993年1月9日,浙江天翁保健品有限公司在《文彙報》上刊登廣告,以年薪50萬元招聘一名市場部經理。1988年畢業於複旦大學經濟係的何慕最終成為眾多競爭者中的幸運者,成為當時中國年薪最高的“第一打工仔”,由此掀開了我國人才標價的嶄新時代。雖然後來由於種種原因雙方鬧得不歡而散,但至少也說明知識與人才的價值已受到社會的極大重視。
近幾年來,人才競價更是如火如荼。今天你自費做廣告公開推銷自己,明天獵頭公司四處高薪覓人才。早幾年,為劉曉慶的一本書、鞏俐的一個微笑賣上幾百萬、甚至上千萬而憤憤不平的人,如今麵對知識大競賣,再也無話可說了。不管標價是否科學與精確,不管我們的心理能否承受,這幾年知識、智慧、人才越來越值錢,已成為一個不爭的事實。
財商本身,就是個人身上固有的尚待開發的無形財富。知識致富當然不是人人都適應的惟一致富之路。開啟財商,更新觀念,其宗旨就是麵向新時代,打開適合自己的致富之門。
3有誌不在年高,財富不看年齡
很多人都認為財富是積累起來的,而積累絕對需要時間,所以,要成為超級富豪必須耐心地等待幾十年,其實不然,大財富不等於高年齡,百萬富翁越來越年輕。
這似乎是一個到處都在誕生一夜暴富的百萬富翁、千萬富翁、億萬富翁的時代。戴爾、楊致遠、貝索斯,這些美國IT業的弄潮兒,正迅速成為當今中國年輕人的偶像。連比爾·蓋茨似乎都有些過時了,在一些年輕人看來,不僅因為蓋茨死守著個人PC的城池,不能跟上INTERNET的時速列車,而且蓋茨用了25年時間才達到家財800億美元的致富方式與速度也跟不上時代的節拍了。雅虎、亞馬遜這些網站一上市,股價飆升,使30來歲的楊致遠、貝索斯們在更短的時間暴富,更刺激了急性子的年輕人。全球一體化的時代真的到來了。中關村的IT名人們紛紛拋出自己擁有的股票套現,一夜之間出現了許多千萬富翁、億萬富翁。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曆了三次較大的財富轉移,第一次轉移是從“鐵飯碗”流向“泥飯碗”,第二次轉移是從商業資本轉向金融資本,而我們今天正在步入第三次財富轉移——從金融資本到智力資本的轉移。
仔細分析第三次財富轉移,可以發現幾個特點:
首先,與前兩次轉移中魚龍混雜比,這次暴富群體都是知名高科技公司的創業者和管理者,他們既不搞官倒,也不玩空手道,而是創造出了許多著名的品牌,賣的是實實在在的產品或服務。
其次,第三次財富轉移是知識經濟與知本時代的產物,與國際上的暴富浪潮是接軌的,國際上一些電腦公司和網絡公司因為把握了時代趨勢而使創業者短時間暴富,如楊致遠、戴爾、傑夫·貝索斯。
最後,第三次財富轉移中的這些高科技創業者也是厚積薄發,從他們創業到現在,也已經有10年甚至20年光陰。人們不會忘記聯想、四通、方正等中國IT業的第一代創業者。播下的種子,遲早要得到收獲。當聯想、四通等企業進一步把產權明晰之後,產生千萬富翁就不是什麼奇怪的事了。
風水輪流轉,大款輪流當。
據《亞洲周刊》報道,近30年來,全球百萬富翁的平均年齡已從62歲降到38歲,百萬富翁的隊伍正日漸年輕化,並且其資本規模也不是以百萬而是以10億為計算單位。由此可見,在當今世界,百萬富翁呈年輕化趨勢已是不爭的現實。事實上,人們隻要稍加留意周圍的人和事,也許就不難發現,越來越多的年輕成功者已經脫穎而出,成為時代的“弄潮兒”。說起年輕富翁,人們很容易聯想到世界富豪排行榜上年輕的“首富”、美國微軟公司總裁比爾·蓋茨。不過,在當今時代,雖然許多年輕人不曾擁有比爾·蓋茨式的輝煌,但是,他們中越來越多的人,在各行各業的舞台上也熠熠生輝、光彩照人,締造了越來越多的“年輕神話”。
就我們國內而言,在城市中,那些以車代步的年輕“大腕”幾乎隨處可見,並且在媒介上我們也經常看到“總裁今年28”這類的報道。
我們隻要做進一步的思考,就不難悟出:全球百萬富翁的年輕化是整個人類科技進步的表現。首先,我們很容易想到,百萬富翁的年輕化表明,當今時代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具有非常高的素質。而年輕人創造著世界的未來,年輕人的素質在某種程度上決定著世界未來發展的前景。
年輕人素質如何,的確影響著人類進步的曆程,從上述意義上說,百萬富翁的年輕化的確是人類科技進步的表現。其次,百萬富翁的年輕化表明,越來越多的富有創造性、富有才華、富有事業心的年輕人已經有了良好的事業基礎,使得他們可以在更大的空間充分施展自己的才華,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在較長時間內持續為推動社會物質文明的不斷提高貢獻力量。富有事業心的年輕人可以努力奮鬥,依靠自己良好的事業基礎,不斷把事業做大,創造更多的社會物質財富。而年老的富有者由於年齡上的原因,使其發揮“餘熱”的時間受著極大限製。從這個意義上說,百萬富翁的年輕化也代表著人類的自然進化。
在了解了百萬富翁年輕化這一現象後,人們不禁要問:究竟是什麼因素促成了百萬富翁的年輕化呢?縱觀這些年輕人的成功經曆,我們不難發現,雖然個人素質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但是當今時代中的社會因素也占有重要的地位。無可非議,個人素質是他們成功的內因,不過,內因隻有通過外因才能發揮作用,由此可見“當今時代中的社會因素”這個外因的魅力。所以,從這個意義上說,我們不能把當今時代百萬富翁呈年輕化趨勢的事實簡單地歸因於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具有出類拔萃的個人素質;事實上,正如上述分析的那樣,社會因素在這些年輕人的成功經曆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隨著時代的發展,創業者麵臨的社會環境也在發生著變化。
大家知道,變化中孕育著新的機遇,也帶來了新的挑戰。正是由於機遇與挑戰並存,才帶來了百萬富翁隊伍結構的變化。當然,隨著時代的發展,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具有非常高的素質也是不可忽視的因素。事實上,正是個人素質與社會因素相輔相成,才促成了百萬富翁的年輕化。所以,要回答為什麼百萬富翁越來越年輕,個人素質與社會因素這兩者並不能截然分開。但是,要回答這個問題,又必須以其中一者為主線展開。筆者認為,兩者相比,以社會因素為主線展開更能說明這個問題。因為隨著社會的發展,不同時代年輕人整體素質水平的進步是緩慢的,但是社會環境因素的變化則是非常巨大的,往往具有劃時代變革的意義,而這些變化立刻會給創業者帶來新的機遇和挑戰,所以,對於百萬富翁的年輕化來說,在某種程度上,社會因素具有更大的意義。
4白手並非不可以起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