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直活曲說,勸導說服莫不成(1 / 3)

三、直活曲說,勸導說服莫不成

1側麵入手,迂回勸導

被遊說的對象,在他們的頭腦中總會抱有一定的觀點、立場,乃至成見;這些觀點、立場乃至成見又不是隨意產生的,而是經過自己的生活積累和思考分析後形成的,所以一般不會輕易改變。遊說者如果隻知道單刀直入、直截了當地針對他的觀點、立場、成見展開辯論,肯定難以奏效。倘若從旁門、側麵入手,通過在一些問題上的共同立場和觀點開始談話,就能自然而然地製造一種和諧的環境和氣氛,進而借機轉入正題,展開勸導。這就是迂回勸導的遊說方法。

觸龍言說趙太後,就是曆史上迂回勸導的典型例證。

公元前266年,趙惠王死了。接任的孝成王年紀尚幼,大權由母親趙太後掌管。秦國看趙國困難重重,乘機進犯,趙國隻好向齊國求救。齊國卻提出拿孝成王的弟弟長安君做人質。長安君是趙太後的掌上明珠,太後執意不讓他去,並對勸說的大臣大發雷霆,宣稱誰再敢來勸,要吐他一臉唾沫。

形勢相當危急。一麵是秦軍步步進逼,一麵因太後難舍母子情,使齊國的支援成了泡影,國家命運危在旦夕。

這時左師(官名)觸龍言來到朝廷,求見太後。太後也明白對方來意,準備給他一些顏色。觸龍言因年邁,行走艱難,慢慢走到太後麵前,開始了這麼一段對話:

觸龍言:“臣的腳有毛病,不能快走,很久沒有來見您,但我常常掛念著太後的身體,今天特地來看看。”

太後:“我也是靠車子代步的。”

觸龍言:“每天飲食大概沒有減少吧?”

龍言太後:“用些粥罷了。”

觸龍言:“我也不願吃東西,勉強出去走走,每天三四裏路,稍微可以吃一些,身子骨也硬朗了。”

通過開頭幾句的互致問候的話,太後怒氣稍為平息了一些。這個話頭的目的也達到了。

觸龍言:“我有一個希望,請太後做主。我的兒子舒祺,年小才疏。我年紀大了,很疼愛他,希望您能讓他當個衛士,守衛王宮。”

太後:“可以,年紀多大了?”

觸龍言:“十五歲,歲數是小一點,希望在我死之前把他托付了。”

話題轉到兒子身上,他的要求既表達了對國家的忠心,更重要的是涉及到如何對待子女的問題,這就與太後的症結自然聯係起來了。但觸龍言此時還不能提太後的兒子,隻能作為伏筆。

太後:“男人也疼愛他的小兒子嗎?”

觸龍言:“比女人還厲害。”

太後:“哪裏話,女人才是最厲害的。”

觸龍言:“我覺得您疼愛女兒燕後超過兒子長安君。”

太後:“錯了,我疼愛燕後比不上長安君。”

觸龍言:“不,父母疼愛兒子就應該替他打算得很遠。您把女兒嫁到燕國時,雖然也悲傷,但每到祭祀時卻禱告別讓她回來,這不是希望她有子子孫孫世世代代相繼為王嗎?”

太後:“你說對了。”

此時的話題已不知不覺談到男人與女人誰更愛孩子的問題。觸龍言立即抓住這個時機,趁熱轉到正題。但他卻不能提人質的事,而仍采用迂回的手法,拿長安君與燕後進行比較,表麵看來純屬太後個人家庭問題,所以太後能夠接受,並被觸龍言的一些新鮮提法(如男人比女人更愛兒子)所吸引,使討論引向深入,步步逼近主題。

接著觸龍言又把話題轉向曆史——

觸龍言:“趙家立國二百多年了,請您想一想,除去現在三代之外,過去的趙家子孫到今天還有誰能把爵祿繼承下來的呢?”

太後:“沒有,沒有。”

觸龍言:“其他國家呢?”

太後:“也沒聽說過。”

觸龍言:“這就大有文章啊。因這些子孫都靠繼承父輩傳下的爵位,地位雖高,但沒立過功勞,得到俸祿卻優厚,又沒有對國家做過貢獻。毫無能力和經驗,又行使很大的權力,這就十分危險。他們的地位就很脆弱,容易受人攻擊。自己遭到殺身之禍不說,還連累他的子孫。如果您要提高長安君的地位,隻靠封地加官,卻不讓他為國出力,將來您要去世,他憑什麼功勞在國中立腳呢?所以太後愛他不如愛燕後。”

太後:“你說得對極了。好,長安君的去留聽你安排吧!”

事情最後得到圓滿解決。觸龍言的遊說妙就妙在提的中心問題是勸趙太後交出兒子做人質,但始終不提人質的問題,甚至分析完曆史現象後,也隻是把討論歸納到太後愛子不如愛女這個問題上,但卻使太後從中認識到子女是為國立功還是坐享其成,是他一生中成敗攸關的大問題,所以思想的扣子解開了,彎子轉過來了。此種遊說方法真是“言近而旨遠”。

人們看到觸龍言在與太後的對話中,話題是換了好幾次,但是觸龍言卻是緊緊抓住中心,始終占據主動。在漫無邊際的話題中掌握時機,敏銳地捕捉有利於向中心逼近的話題進行引導,才使太後不知不覺亦步亦趨,致使問題最終歸得到解決。

2異中求同,成功說服

我國古代傳說中,有一種叫“泥魚”的動物。每當天旱,池塘中的水逐漸幹涸時,其他魚類都因失水而喪失了生命,而泥魚卻依然悠閑自得,它找到一塊足以容身的泥地,便把整個身體鑽進泥中不動。由於躲藏在泥中一直不動,處於一種類似休眠的狀態,所以可以待在泥中半年、一年之久而不死。

等到天下了雨,池塘中又積滿了水,泥魚便慢慢從泥中鑽出來,重新活躍起來。其他死去的魚類的屍體成了它最好的食物。這使它很快地繁殖,成為池塘的占有者和統治者。

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由於泥魚有這種適應天道的能力,所以成為有不死之身的奇魚。

我們在說話時,要使自己立於不敗之地,也應該具備像泥魚這樣適應天道的能力。也就是適應外部情形的變化,適應不同對手的情況,靈活地運用恰當的言辭來征服對方,贏得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