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自信心讓你永遠保持最佳狀態
1讓自卑從生活中走開
自卑,就是自己輕視自己,自己瞧不起自己。凡有自卑心理的人,並不一定是其本身具有某些缺陷和短處,而是不能正視自己,自慚形穢,常把自己放在低人一等的位置,並由此陷入不能自拔的痛苦境地。
有誰願意成為一個自卑的人呢?大概沒有。所有在實際生活中說自己為某事而自卑的朋友,都認為自卑不是好東西。他們渴望著把“自卑”像拔一棵腐爛的枯草一樣從內心深處拔出來,扔得遠遠的,從此挺胸抬頭,臉上閃爍著自信的微笑。
傑克也曾經是個自卑的人。但自從他開始從事心理谘詢這個工作以來,他變得越來越自信了,這一點可以從參加會議時他坐的位置來證實——過去,他總是坐在旮旯裏,即便對某些問題有看法也不輕易發言;而現在他更經常的是坐在前麵,即使對會議主持人也敢發表不同看法。這種變化,當然是得益於心理谘詢,在為別人排解心理困擾的同時,傑克獲得了觀察、了解、認識人的許多新角度和方法,從而也更深刻地了解了自己和周圍的人。
自卑的人並不是自己想自卑,而是因為他們缺乏內心安全感。他們總是特別“善於”發現自己的缺陷、短處和生活中不利於自己的方麵,然後把它們放到放大鏡下去看,結果是嚇壞了自己——既然自己是如此糟糕,怎麼能去和別人比,和別人競爭呢?為了保護自己不被可能遭受的失敗所打擊(僅僅是“可能”),他們躲避競爭,回避交往,結果是越來越多地失去了發展的機會。不斷遭受的挫折似乎又在證明:瞧,你就是不行!惡性循環就是這樣形成的。
隻有打破自卑的惡性循環才能逐漸建立自信。但“打破”需要有點決心、有點勇氣,還要講究點科學。
“打破”是一個從認知到行為的過程。沒有認知上的改變,很難有行為上的突破;沒有行為上的突破,就不會產生新的體驗。
卡耐基曾舉過一個這樣的例子:
曾任美國國會參議員的愛爾默·托馬斯15歲時常常被憂慮恐懼和一些自我意識所困擾。比起同年齡的少年,他不但長得太高了,而且瘦得像支竹竿。他除了身體比別人高之外,在棒球比賽或賽跑各方麵都不如人。同學們常取笑他,封他一個“馬臉”的外號。但是托馬斯的自我意識極重,不喜歡見任何人,又因為住在農莊裏,離公路很遠,也碰不到幾個陌生人。所以平常隻見到他的父母及兄弟姐妹。
托馬斯說:“如果我任憑煩惱與恐懼占據我的心靈,我恐怕一輩子也無法翻身。一天24小時,我隨時為自己的身材自憐。別的什麼事也不能想。我的尷尬與懼怕實在難以用文字形容。我的母親了解我的感受,她曾當過學校教師,因此告訴我:‘兒子,你得去接受教育,既然你的體能狀況如此,你隻有靠智力謀生。’”
但是,不久以後發生的幾件事幫助他克服了自卑感。其中有一件事帶給了他勇氣、希望與自信,改變了他今後的人生。這些事件的經過如下:
第一件:入學後八周,托馬斯通過了一項考試,得到一份三級證書,可以到鄉下的公立學校授課。雖然證書的有效期隻有半年,但這是他有生以來,除了他母親以外,第一次證明別人對他有信心。
第二件:一個鄉下學校以月薪40美元的工資聘請他去教書,這更證明了別人對他的信心。
第三件:領到第一張支票後,他就到服裝店,買了一套合身的服裝。
第四件:這是他生命中的轉折點,戰勝尷尬與自卑的最大勝利,發生在一年一度舉行的集會上,他母親敦促他參加集會上的演講比賽。當時對他來說,那當然是天方夜譚。他連單獨跟一個人說話的勇氣都沒有,更何況是麵對很多人。但是在他的母親的堅持下,他還是報名了,並且為這次演講做了精心的準備。為了把演說內容記熟,他對著樹木與牛群演練了上百遍。結果大出他本人的預料,他得了第二名,並且贏得了一年的師範學院獎學金。
後來托馬斯在回憶自己的人生曆程時,還不止一次說過:“這四件事成為我一生的轉折點。”
由此看來,自卑其實就是自己和自己過不去。自卑感既然有那麼多的壞處,我們就應該讓它從生活中走開。下麵是一些調整我們心態,消除自卑感的方法,可供參考:
正確認識自己,正確評價自我,增強自信心。人在不同的環境中生活和成長,由於先天和後天方麵的差別,在能力、素質方麵有一定的差距是不足為怪的。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長處和短處,在學習和工作中要揚長避短。不要老是拿自己的缺點和不足與別人的優點相比。客觀充分地認識自己的能力、素質,要有實事求是的態度,不誇大自己的缺點,更不抹殺自己的長處,這樣才能正確地給自己定位,確立恰當的奮鬥目標,從而樹立生活的勇氣。特別要注意對缺陷的彌補和優點的發揚,將自卑的壓力變為發揮優勢的動力,從自卑中超越自我。
正確對待失敗和挫折。客觀世界錯綜複雜,在實踐中遭受失敗和挫折是很難免的。失敗是成功之母,要從失敗和挫折中吸取教訓,使自己得到提高。不要因為一時的失敗和挫折而一蹶不振。
注意改善人際關係,積極與人交往,創造良好的社交環境。不要總認為別人看不起你而離群索居。要首先看重自己,別人才不會輕視你。能不能從良好的人際關係中得到激勵,關鍵還在自己。要主動地在與周圍人的交往中學習別人的長處,發揮自己的優點,多從群體活動中培養鍛煉自己的能力,這樣可避免因孤陋寡聞而產生的畏縮躲閃的自卑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