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古典主義時期的戲劇
從文藝複興運動開始到17世紀末,法國戲劇的發展處在古典主義時期,在這一重要的曆史階段,法蘭西人為人類的戲劇史增添了光輝的一頁。
恩格斯曾經指出:“法國在中世紀是封建統治的中心,從文藝複興時代起是統一的等級君主製的典型國家。”然而,在文藝複興時期,法國文學藝術特別是戲劇的發展,較之其他歐洲國家,卻處在落後的狀態。
當歐洲其他國家相繼綻放出文藝複興的藝術之花時,法國卻因為發生了從15世紀末到16世紀末近百年的戰爭,而使藝術的發展步履維艱。它先是對外發動了對意大利的侵略戰爭(1494~1559),繼而又爆發了宗教內戰(1 562~1594),社會的動蕩不安,幾乎使君主專製政體陷於危機。亨利四世登基後,鞏固了王權,實行重商主義政策。使資本主義性質的社會經濟,逐漸發展起來。
17世紀,法國產生了兩個重要的哲學家:伽桑狄和笛卡爾。伽桑狄肯定感覺是知識的惟一來源,國家隻是一種分工,而這種分工應建立在社會契約的基礎上。笛卡爾是法國理性主義的奠基人,他認為真理的標準存在於理性之內,他反對宗教權威,主張人們應當用理性代替盲目信仰。他們的哲學思想在法國乃至歐洲產生了很大影響,並成為古典主義的思想基礎。
在17世紀,法國的文學已經得到了空前的發展,而戲劇則走向了繁榮階段。古典主義藝術主張反映真實生活,強調理性,排斥情感,認為理性是最高真實和美的裁判。為此,它反對戲劇上的個人傾向和自由傾向,製定了一整套需嚴格遵守的戲劇戒條,如不能把悲、喜劇混同一處,戲劇語言應當是詩體語言等,而“三一律”則被看成必須遵守的法則。但是,這些戒條無法限製生性浪漫的法蘭西人的性格,很快,它就被富有創造激情的劇作家打破。1638年高乃依的劇本《熙德》在巴黎上演,圍繞這個劇引起了一場關於古典主義的戲劇規則的爭論,首相黎塞留授意法蘭西學院撰文批評《熙德》,他們指責高乃依的悲劇違背了戲劇“以理性為根據”的娛樂作用,沒有始終把滿足榮譽的要求放在首位,違背了“三一律”等等。
古典主義戲劇把古希臘、羅馬時期的戲劇奉為典範。其作品中的故事和人物,大都采自古代傳說或古代的文學藝術作品。但是,他們關心的並非是古代曆史,而是借助古人的事,反映自己的社會思想。在這個曆史時期,王權被當成是與封建教會抗禮的勢力,因此,無論是高乃依,還是莫裏哀,在戲劇中都表示了對王權的維護和尊重。在一些戲劇中,國王成為“公正”“英明”的化身。
在17世紀,為法國的悲劇發展作出了貢獻的是高乃依和拉辛,盡管在當時,這兩個人彼此不相容,但曆史還是給他們平分了在戲劇史上的光榮。為法國戲劇帶來崇高聲譽的是莫裏哀,迄今為止,還沒有哪一個劇作家的喜劇成就,堪與莫裏哀比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