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沙河九曲十八彎,東躲西拐來到大石鎮,始稱黑石河。黑石河兩岸各有一個村莊,一個叫河東村,一個河西村。有條人行路連接兩村,中間被小河隔斷。因此,河西村的村民趕集上店,河東村的孩子上學讀書,都免不了脫鞋濕腳;也有穿皮靴過河的,極不方便。最怕寒冬臘月,寒風刺骨,過河人無不望河興歎,叫苦連天。
那年,國家開始搞商品經濟,號召人們勤勞致富。河西村便有頭腦靈活的人上山砍了樹,在河裏搭了一架便橋。橋由三根樹木並排而成,上鋪沙土,下頂木樁,除了膽小頭暈的外,大家都能平安而過。橋西搭一草棚,河西人守在棚內,進行收費。最先收五分,而後一角,三角,到五角。就這樣冬搭夏拆,河西人既方便了兩岸群眾,又找到了一條致富的門路。
一日,河東村的人飯後無事,聚在門口聊天。有人望著眼前的黑石河,突然質問大家:“我說各位,這小河從咱們鼻子底下流了幾千年,難道就沒有咱們河東人的份兒?”
“誰說沒有咱們的份?”
“那為什麼年年隻許他河西人搭橋,賺咱們河東人的錢?”
“對呀!”河東人這才大夢初醒,個個憤憤不平,一齊嚷道:“咱們也搭!”
於是這年秋天,河東人趕到河西人之前將小木橋搭到黑石河上。
河東人搭橋時,作了很大改進,將橋麵多加了一根原木,橋上鋪土,又寬又平,老幼能過,還可走自行車。
可這下子河西人不幹了:“年年都是咱們河西人搭橋,他們這樣做明明是欺負咱們嘛。”
“對,人爭一口氣,佛爭一炷香。這個麵子非得撈起來不可。”河西人摩拳擦掌,準備同河東人比試高低。這時,河西村的村長說話了:“要搭,咱們搭個像樣的,一則壓垮他們河東人,一則方便自己。你們想,這幾年搞商品流通,被一條小河擋了道,河西的產品流不出去,河東的商品通不過來,全靠肩挑背馱,算是吃盡了苦頭。再搭,咱就用好木頭打樁,上麵再鋪木板子,這樣,人車馬車都能過。各位說怎麼樣?”
河西村是個大村子,說幹就幹,老少齊動員,不久就挨著河東人的橋修成了一架堅實的馬路橋。而且收費頗低,專與河東人競爭,你收五角我收四角,你收四角我收三角,不幾天就把生意全攬過來了。
河東人眼睜睜地看著這一幕幕,便一狠心道:咱們不收錢了,免費!看你還收誰的錢。然後拆棚走人。
河西人賭氣道:咱們也走人,不收一分錢。
於是,兩座土木小橋就並列在黑石河上,像兩道彩虹並駕齊驅,人們過橋不再花一分錢。可河東村和河西村從此結下梁子。
一天,一位鄉通訊員采訪歸來,路過這兩座無人看管的便橋時,靈感大發,腦瓜一轉,沒經核實就構想了一篇通訊報道。標題為:《千年小河難壞過河人,兩村攜手爭造便民橋》。
這篇報道在縣報上發表之後,縣長給鄉長打來電話,認為這是一個精神文明建設的活教材,要求表彰河東村和河西村。為此鄉裏舉行全鄉群眾大會,在幾千雙眼睛的注視下,兩塊分別寫著“精神文明示範村”的牌匾,由鄉長親自頒發到河東村和河西村村長手裏。兩位村長也握手致意,互致祝賀,卻一直低著頭,眼睛不敢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