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曆史資料認為,對於胡馬雍來說,成為什葉派穆斯林並不是個問題。他自己就是個非正統的遜尼派穆斯林,而且也絕不是個宗教狂熱分子。他的妻子哈米達·巴奴·別加姆以及他寵愛的侍從巴伊拉姆汗都是什葉派穆斯林。但胡馬雍有一段時間還是回避了達黑馬斯普汗的提議,因為他不想成為他的附庸。
最終胡馬雍不得不同意了達黑馬斯普汗的條件,而後者也立刻“轉怒為喜”,給了胡馬雍一支精銳部隊。
這些事件在宮殿一個大廳的壁畫上直接或間接地表現出來。作品的中心位置由達黑馬斯普汗和胡馬雍兩位統治者的形象占據著。達黑馬斯普汗較之同時期小型彩畫中的形象顯得更為成熟。很顯然,藝術家使用的是沙赫更晚期的形象。而胡馬雍的形象則與這位統治者其他的著名畫像幾乎沒有什麼區別。
胡馬雍身後站著手捧大量禮物的侍從們,達黑馬斯普汗的兩邊則是帶著武器的戰士和獵鷹。壁畫的第二層中,在達黑馬斯普汗一邊坐著薩菲王朝的達官顯貴們,而在胡馬雍一邊則坐著一些音樂家。
整幅壁畫屬於“印象衝動”的東方版本,整部作品是麵對觀者的,令人有身臨其境之感。
作品的結構幾乎是對稱的,盡管達黑馬斯普汗一側的官員要比胡馬雍一側的多,所以為了保持作品的平衡感藝術家又在這位印度統治者的侍從們的旁邊並排畫上了些音樂家。
達黑馬斯普汗一側的人不僅數目更大,而且攜帶的武器也更精良,就連他自己也佩著一柄劍,這與不帶武器的胡馬雍區分開來。還可以看出,達黑馬斯普汗也比印度的統治者更高大,紅色的衣服在黃綠色的背景下將他的形象更加凸顯出來,而胡馬雍的形象則不那麼明顯。這些色彩及結構上的細節意在突出薩菲王朝統治者的領導地位。另一顯著之處就是達黑馬斯普汗和胡馬雍都穿著他們那一時期的服裝,而餘下的人則穿著阿巴斯二世汗時期的服裝,這幅壁畫也正是那時創作的。
在達黑馬斯普汗和胡馬雍形象之間有一個拱形的牆洞,內中交織著壁畫所有主要的結構線條。透過這個牆洞可以看見陽光燦爛的綠色草原的風景,草原上孤零零地矗立著一棵樹。連接著兩位統治者的地毯的綠顏色仿佛是拱形牆洞中綠地的自然延伸。很可能這片陽光照耀下的平原就是坎大哈,在民間故事和傳說中被看作是童話中的王國。而此處的綠顏色也可以看作是將達黑馬斯普汗與胡馬雍聯係起來的什葉派伊斯蘭教的顏色。
四十柱宮的壁畫完成於1647~1648年間,但《達黑馬斯普沙赫一世汗接見印度國王胡馬雍》圖則是更為早期的作品。這兩年中坎大哈被沙赫阿巴斯二世占領,直至1709年都在薩菲家族的控製之下。我們所觀賞的這幅壁畫就位於阿巴斯二世用來舉行外交慶典和接見使臣的大廳裏。因此,許多國家的使者也就應該了解將坎大哈易手給薩菲統治者這一史實。
這個大廳中還有兩幅主題同第一幅相近的壁畫:《沙赫阿巴斯一世接見突厥斯坦統治者瓦裏·穆罕默德汗》和《沙赫阿巴斯二世接見突厥斯坦統治者納迪爾·穆罕默德汗》。不過,一些研究者懷疑第二幅壁畫上所繪的是不是納迪爾·穆罕默德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