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六、十九世紀歐美文學

讓·保爾

德國小說家。原名為裏希特爾。父親是鄉村教師,還當過牧師和管風琴師。讓·保爾在農村度過了童年。父親死後家境貧寒,1781年入萊比錫大學攻讀神學,1784年被迫輟學,在家鄉當教師。大學時開始創作,早期作品是一些譏諷性的答語與警句。1790年經曆了親友的自殺或早故,人生態度轉向人類狹窄的愛,形成了幽默的文風,標誌著讓·保爾創作的轉折,是幽默小說的典型。他的大部分小說是在此後10年中創作的。短篇小說《武茨》等給他帶來了盛名。1795年發表的《黃昏星》引起了魏瑪文人的注意,與赫爾德結成了終生友誼。他的《美學入門》中把小說分成3類。他的小說思想受到18世紀英國作家斯威夫特和其他小說家,尤其是勞倫斯·斯特恩的影響。他的作品對後來的畫家、作家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其小說的特點是形式散漫、結構鬆散,但語言很有魅力。 司各特

英國小說家、詩人。出生在蘇格蘭一個古老貴族的家庭,1789年入愛丁堡大學攻讀法律,畢業後成為律師,同時在蘇格蘭偏僻地區搜集曆史傳說和民間歌謠,1802年發表了司各特與其妻子搜集到的3卷《蘇格蘭邊區歌謠集》,此後開始創作,寫有敘事長詩《末代歌者之歌》《瑪密恩》和《湖上夫人》等。他共寫有7部長篇敘事詩,27部曆史小說和噶些中短篇小說、人物傳記等。司各特最大的貢獻在曆史小說,《艾凡赫》《昆丁·達沃德》是其代表作,前者表現了12世紀英國獅心王理查在位時複雜的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塑造了一個英明君主的形象。後者寫15世紀法國路易十一建立統一的封建國家的過程。其他重要作品還有取材蘇格蘭曆史的《威弗利》《清教徒》《羅布·羅伊》,以15世紀的法國為背景的《奇婚記》和傳記《小說家列傳》《拿破侖傳》等。司各特的曆史小說豐富和發展了歐洲19世紀的文學,對後代很多作家都有影響。 司湯達

法國小說家。原名馬裏-昂利·貝爾。出生在一個律師家庭,他幼年喪母,受信仰啟蒙思想的外祖父影響較大,少年時代在法國資產階級革命的氛圍中長大,崇敬拿破侖,司湯達像並多次隨拿破侖的大軍征戰歐洲,1814年波旁王朝複辟後僑居米蘭,同意大利愛國主義者有來往,後被驅逐出境,回到巴黎。他的主要作品大部分是在1831年後寫成的,有長篇小說《呂西安·婁凡》《巴馬修道院》《紅與黑》《阿爾芒斯》,中短篇小說集《意大利遺事》和一些遊記、傳記等。司湯達在美學論著《拉辛與莎士比亞》中提出藝術必須適應時代潮流,表現“人民的習慣和信仰的現實狀況”。他的作品善於描寫政治鬥爭和社會問題,在塑造人物時重視細膩的心理分析,深刻揭露了19世紀法國複辟時期複雜的階級矛盾,是法國批判現實主義文學的先驅和奠基人。 紅與黑

司湯達長篇小說的代表作,副題“1830年曆史紀實”。標題中的“紅”象征著紅色的軍人服,“黑”象征著修道士的道袍。小說描寫一個出身低微的外省青年於連,想憑著《紅與黑》初版時的封麵,1824年自己的聰明才智進入上流社會,在市長家做家庭教師時,贏得了淳樸的穗·雷納爾夫人的愛情,事發後被迫進入貝尚鬆神學院,不久受到院長舉薦,成為德·拉莫爾侯爵的秘書,同時又得到了高傲的拉莫爾小姐的愛情。但他的飛黃騰達引起了其他貴族的不滿,那些貴族欺騙德·雷納爾夫人寫下告發信。於連一怒之下當眾打傷了德·雷納爾夫人。公審時,他預言自己這個“反抗自己的卑賤命運的鄉下人”必將受到嚴懲,果然,當天就被送上了斷頭台。於連是複辟時代受壓抑的小資產階級青年的典型形象,他的反抗源於社會對他的壓抑和個人向上爬的野心,因此在反抗中表現出妥協性和動搖性。小說通過對典型環境中的典型性格的塑造,深刻反映了19世紀30年代法國社會的現實情況。 歐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