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英國詩人。她出身於富裕家庭,15歲時從馬上摔跌下來,傷了脊椎骨,長期臥床。靜養期間博覽群書,醉心於詩歌創作。她是一個很有天賦的女性,能閱讀希臘文原版的荷馬勃朗寧夫人像史詩和希伯來語的《聖經》,13歲時就出版了第一部詩集,1838年以詩集《天使及其他詩歌》成名。同時,她對當時的社會問題也給予了很大關注,1844年發表的短詩《孩子們的哭聲》,憤怒抗議資本家對兒童的摧殘和剝削。 1846年,她不顧父親的反對,和詩人羅伯特·勃朗寧私奔,並出走意大利,在佛羅倫薩居住了15年。她寫給丈夫的愛情詩集《葡萄牙十四行詩集》,詩句精練,才華橫溢,被認為是莎士比亞以來最優美的十四行詩。 愛倫·坡
美國詩人、小說家、批評家。出生在波士頓一個江湖藝人的家庭,父母早喪,被愛倫夫婦收養。在英國受小學教育,後進入弗吉尼亞大學肆業一年。曾參加美國陸軍,被選愛倫·坡像送至西點軍校。一年後,被軍校開除,從此開始專業寫作生活。1847年妻子病故後精神日益失常。愛倫·坡的詩多寫憂鬱的情調,形象古怪奇特,主要詩集有《帖木兒》《詩集》等。他的小說大致可分為推理小說和恐怖小說兩類,所寫的故事大多發生在奇特的地方,刻意渲染恐怖神秘、朦朧淒惻的氛圍,前者有《血色死亡的麵具》《黑貓》《厄舍古廈的倒塌》等,後者包括《莫格街謀殺案》《莉蓋亞》等。他的創作在死後才日益受到重視,被認為是推理小說的鼻祖。另外,他作品中的神秘恐怖等特點對現代派作家也有一定的啟發。 果戈理
19世紀俄國批判現實主義文學的代表和奠基人。他出生在大地主家庭,從小受到藝術熏陶,尤其喜愛烏克蘭的民謠、傳說和民間戲劇。父親早逝後,到彼得堡謀生,做過小果戈理像公務員,並結識了普希金等人。果戈理的一生創作甚豐:小說集《狄康卡近鄉夜話》、長篇小說《死魂靈》、短篇小說集《彼得堡故事集》等,諷刺了貴族地主階級,表達了對小人物悲慘生活的人道主義同情,形成了“含汨的微笑”這種獨特的藝術風格。他的諷刺喜劇也有很高成就,著名的《欽差大臣》尖銳諷刺了俄國官僚社會的醜惡本質,對俄國戲劇的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果戈理是俄國“自然派”文學的創始者,他的創作和普希金的創作相配合,共同奠定了俄國批判現實主義文學的基礎,被譽為俄國文學史上的“雙璧”。 別林斯基
俄國文學批評家、哲學家和政論家。1829年他在莫斯科大學學習語文,組織進步學生成立文學團體,後被校方開除。1833年開始為《望遠鏡》雜誌撰稿,開始文學評論活動《別林斯基作品集》。別林斯基是俄國現實主義美學和文藝批評的奠基人,他創作豐富,對當時俄國文化藝術幾乎所有領域中一切新現象都作出了反應。主要著作《亞曆山大·普希金作品集》共11章,以對普希金創作的精辟分析為中心,係統論述了俄國文學從羅蒙諾索夫到普希金的發展過程,確認了普希金在俄國文學史上承前啟後的重要地位。《1846年俄國文學一瞥》和《1847年俄國文學一瞥》等,論述以果戈理為代表的俄國自然派的形成過程,從理論上肯定並推動了批判現實主義文學的發展方向。他的文學批評把敏銳的洞察力和精確的藝術分析,政治激情和哲理思考融為一體,在俄國和世界文學批評史上有重要地位。狄更斯
英國19世紀現實主義小說家。他出生於海軍小職員家庭,11歲就承擔起繁重的家務勞動,做過學徒、記者等。他隻上過幾年學,全靠刻苦自學和艱辛勞動成為知名作家。狄狄更斯更斯一生共創作了14部長篇小說,許多中、短篇小說和雜文、遊記等。其中最著名的作品是描寫勞資矛盾的長篇小說《艱難時世》和描寫1789年法國革命的《雙城記》。其他重要作品還有《奧列佛·特維斯特》(又譯《霧都孤兒》)、《董貝父子》《大衛·科波菲爾》《荒涼山莊》和《遠大前程》等等。他生活在英國由半封建社會向工業資本主義社會的過渡時期,其作品廣泛而深刻地描寫這時期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麵,宣揚以“仁愛”為核心的人道主義。藝術上以妙趣橫生的幽默、細致入微的心理分析,以及現實主義描寫與浪漫主義氣氛的有機結合而著稱。
謝甫琴科
烏克蘭思想家、詩人和畫家。出生於農奴家庭,24歲時在著名畫家勃柳洛夫幫助下成為自由人,進入美術學院學習並開始詩歌創作。早期詩歌采用烏克蘭民歌形式,富有浪漫色彩,發表有詩集《科布紮歌手》、長詩《卡泰林娜》、長篇抒情史詩《海達馬克》出身農奴的謝甫琴科對悲慘的農奴生活深有其感,一生致力於體現反抗沙皇統治和農奴製度主題的詩歌創作中等。畢業後確立了革命民主主義信念,創作了很多反對沙皇統治、號召人民起來進行反抗的現實主義詩篇,如政治諷刺詩《夢境》,長詩《高加索》《遺囑》等。不久被沙皇當局逮捕流放,流放期間創作了《音樂家》《藝術家》等自傳體小說。獲釋後,創作了《命運》《光榮》等政治性很強的詩歌,號召反抗沙皇暴政和農奴製度。謝甫琴科的詩歌創作對烏克蘭文學產生了很大影響,被視為烏克蘭現代文學的奠基人和烏克蘭語言文學的創建者。 鮑狄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