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洲的古代建築(1 / 3)

美洲的古代建築

所有美洲印第安古代文化的研究者都會擁有一個共識:印第安人是這個世界上最偉大的建築藝術家之一,他們甚至可能是在沒有金屬工具的條件下,非常精確地切割出巨大的石材,並將它們建成幾乎是遍布美洲大地(尤其是中美洲與南美洲)的神殿——金字塔建築。

印第安人的金字塔與古埃及陵墓式金字塔,無論是造型理念,還是功能用途,抑或是藝術風格上,都屬於不同類型,雖然它們主要是一種石材建築(部分美洲金字塔是泥磚結構),而且也主要是奴隸製社會建築形式的一種反映。從造型與功能上看,美洲的金字塔建築可能更接近西亞兩河流域的美索不達米亞早期神殿建築樣式。如果說古埃及金字塔主要是法老的陵墓建築,那麼,美洲印第安人的金字塔更接近蘇美爾人的神殿,所不同的是美洲印第安人的金字塔除了有神殿的功能,它更像是一種祭壇性質的建築,而蘇美爾人的神殿則主要是諸神的供奉之堂。烏斯瑪爾金字塔的人祭聲麵

從外形上看,古埃及金字塔基本上是一種方基尖頂的方錐形塔,而印第安人的金字塔的每個側麵並不是三角形的,而是階梯形,下部為層層階梯,上部是一個平台,在平台上再建造一座小型的神廟。它上部的這個平台通常是作為祭壇使用的。一位西班牙傳教士曾記錄了瑪雅文化中烏斯瑪爾精靈金字塔上舉行人祭時的場麵:“主祭司手拿一把又寬又大的燧石砍刀,另外4名祭司抓住犧牲的四肢,主祭司熟練地把刀插進犧牲的肚子,迅速地劃開肚皮,用手掏出心髒。然後,他把屍體踢下台階,屍體一直滾到金字塔的底部。”烏斯瑪爾精靈金字塔屬於瑪雅後古典時代的建築作品,它始建於公元800年以後。

印第安金字塔建築與占埃及金字塔的第二點不同之處,表現在埃及金字塔大都是同樣的造型,但印第安金字塔的風格樣式卻紛呈多樣,它們屬於同一個基本理念,卻擁有不同的變體和地方樣式。有些金字塔的坡度很緩,方形基座很大但並不太高;也有些金字塔基座不大,塔身卻高聳入雲,有的甚至有60度以上的陡峭坡度;有的金字塔頂部的方形祭台甚至後來演變成為圓形祭台,例如阿茲特克人在14世紀建造的國王金字塔,便呈現為這種特殊的樣式。

美洲最早的金字塔出現於何時,目前尚無明確的定論,不過就中美洲與南美洲的考古發現看,在前古典時代,即公元前800年前後,中美洲的奧爾梅克文化與南美洲的查文文化,幾乎同時出現了早期的金字塔式神廟,而瑪雅最早的金字塔遺跡也在納克特遺址發現,這個遺址屬於公元前600~400年之間的早期瑪雅文化時期。

南美洲查文人早在公元前800年左右,便開始在查文·德萬塔爾修建石廟,它是安第斯地區最重要的一座金字塔式廟宇。廟宇由老廟與新廟構成,是在後來的漫長曆史時期內不斷增補、不斷完善的一組宗教建築群。老廟由大石塊和大小各異的石像建築而成,包括三個相互聯結的土墩,正好形成一個”U”字形結構,”U”字形的正中間是一個凹陷的圓形廣場。廟宇下麵有四通八達的迷宮般的狹窄通道和無數的房間,這些房間裏堆滿了作為貢品的陶器。研究者發現,這些陶器有的是從很遠的地方帶過來的,說明查文當時是一個祭祀的中心。中美洲公元前750年以前特奧蒂瓦坎城市遺址

建於公元前600~公元200年之間的阿爾班山金字塔,看上去平緩低矮,但已明確具備美洲印第安人金字塔建築的所有特點,這個巨大的金字塔完全為石造,它與聖廟、聖壇、庭院一起,共同構成阿爾班山頂上的王宮衛城,阿爾班山隻比周圍低地的村落高出400米,但卻是巍峨莊嚴,儼然是薩波特克人的首都,這裏僅供宗教領袖與達官貴人們居住。研究者發現山上沒有泉水,這些僧俗領袖們的日常用水要靠周圍低地的人們從山穀中運送上來。

當然,中美洲古典時期最壯麗的金字塔,還要算是特奧蒂瓦坎城中心南北遙相呼應的太陽與月亮金字塔。太陽金字塔位於中心廣場”死亡大道”正南端(圖9畫麵左上部的那個金字塔即為太陽金字塔),塔高65米、邊長222米;最初塔的頂部尚有太陽廟,現已毀,塔的內部有一座小金字塔。太陽金字塔既是神殿,也是祭壇,祭司在塔頂祭祀太陽神、雨神與戰神。月亮金字塔位於“死亡大道”的正北端(圖9這幅圖片拍攝的位置正好在月亮金字塔的台基上,我們隻能看到月亮金字塔前的台階),它比太陽金字塔晚建150年,塔高雖隻有46米,但由於它的地勢本身高,所有視覺上兩個金字塔的高度大致相當。月亮金字塔的前方是月亮廣場,正中央有一方形祭壇,大型祭祀活動一般在這裏舉行。特奧蒂瓦坎的太陽、月亮金字塔代表著印第安古典時代金字塔建築的風格樣式,與早期相比,它的造型更為穩健規範,也更整體簡潔;與後古典時代(公元900年以後)的巍峨高聳而不免有些詭秘奇異的金字塔建築相比,它更有一種和諧與安定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