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藝術欣賞(1 / 3)

舞蹈藝術欣賞

中國舞蹈

我國的舞蹈品種很多,如果從社會作用這個角度出發,舞蹈可以分為自娛性舞蹈和表演性舞蹈兩大類。自娛性舞蹈包括現代舞廳舞、廣場集體舞和各種自發的民間舞蹈等,這些舞蹈不受場地的限製,人們可以自由參加。其動作簡單,形態自然,並有一定的規律性,沒有經過專門訓練的人也較容易學會。表演性舞蹈就不同了,它是經過舞蹈工作者直接創作的、或改編整理的具有舞台表演的藝術作品。這類舞蹈要有鮮明的主題思想和內容,要有栩栩如生的藝術形象,或托物言誌,或緣事抒情,動作也較複雜規範,通過組合以表達出一定的思想感情,具有一定的內在含意。下麵我們所談的舞蹈藝術的欣賞,即指的是這類作品的欣賞。

建國以來,舞蹈工作者深入生活,創作出了一大批具有鮮明時代特點和民族特色的,形式多樣,風格多種的優秀舞蹈作品。根據這些舞蹈的風格特點,我們把中國的舞蹈分為宮廷舞、民間舞和古典舞三大類。按照這個分法,我們把深受人們喜愛的、具有一定代表性的作品,作點介紹。

(一)宮廷舞

隋唐是歌舞藝術鼎盛時期。隋朝樂舞,基本上把南北朝遺留下來的樂舞和百戲加以集中發展。隋初製定出《七部樂》,到了隋煬帝楊廣時,發展成為《九部樂》。有些舞蹈還是從雜技藝術中演變而成的。唐初沿用《九部樂》。唐太宗時,把為皇帝歌功頌德的樂舞《燕樂》加入《九部樂》並列為《十部樂》之首。唐玄宗時,宮廷樂舞分堂上表演的《坐部伎》和堂下表演的《立部伎》兩大類別,共有十四種樂舞,是當時皇帝宴飲和盛會時的主要樂舞節目。唐代教坊把供宮廷、士大夫家中宴會之用的樂舞分“健舞”與“軟舞”。“健舞”剛健快捷,“軟舞”溫婉輕柔。這種教坊樂舞名稱很多。公孫大娘的《劍器》屬健舞,它是由舞蹈本身特色得名;軟舞的《春鶯轉》是根據樂曲歌詞配上舞蹈而成的。唐代宮廷舞中,姿容極美,藝術性較高的要數《霓裳羽衣舞》。這是當時河西節度使楊敬述獻給唐明皇的,初名《婆羅門曲》,後經玄宗創作改編,製歌配舞,改用現名,又經楊貴妃表演,加上大詩人讚頌,使這個作品身價倍增,蜚聲古今。

(二)民間舞

我國的民間舞蹈,不少是一代代流傳下來,又一代代把它加以發展。《秧歌》是漢族具有代表性的一種民間舞蹈形式,主要流傳於我國北方地區。漢族民間舞蹈中還有《腰鼓舞》、《綢舞》、《劍舞》、《獅子舞》、《龍舞》、《高蹺》、《花鼓舞》、《打蓮湘》、《采茶燈》、《跑旱船》、《耍燈舞》、《蚌殼舞》等,這些都是廣大人民群眾所喜聞樂見的舞蹈形式。

我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的獨特的民間舞蹈形式。除漢族外,有蒙古族的《安代舞》、《筷子舞》;藏族的《弦子舞》、《鍋莊》;維吾爾族的《賽乃姆》、《多朗舞》;苗族的《蘆笙舞》;彝族的《阿西跳月》;壯族的《扁擔舞》;瑤族的《銅鼓舞》;傣族的《孔雀舞》;高山族的《杵舞》;朝鮮族的《農樂舞》;黎族的《打竹舞》等,都是我國民族民間舞蹈藝術園地裏的一朵朵奇葩。

民間舞是曆代人民不斷創造的,在民間有廣泛基礎的舞蹈形式,它與人民的生活、鬥爭最密切。也因為我國是個多民族的國家,各地區人民的生活,曆史、風俗習慣、自然條件有差異,因此形成了不同的地方特色和民族風格。民間舞著重於內容,大多有一定的情節,形象鮮明,歌舞結合。如人們非常熟悉的《洗衣歌》,有歌,有舞,有情節,以舞為主。作品具有濃鬱的生活氣息和藏族歌舞藝術的特點,反映出軍民魚水情深的思想主題,內容與形式都達到了盡可能的完美,深為幾代觀眾所喜歡。還有三人舞《擔鮮藕》,這是一個用民間舞蹈形式來表現新生活的作品,編導生動而準確地塑造了一位當代農村姑娘的藝術形象,在舞蹈形式美的創造上和舞蹈語言的出新上都邁出了可喜的一步。那擬人化的鮮藕與趕集姑娘的歡快舞步,展現出當今農村新的氣象,其鮮明的時代氣息和濃鬱的江蘇地方特色,給人以一股清新而強烈的藝術感染力量。我國的民間舞作品,還比較多地運用道具。如花傘、花扇、花燈、手帕、長綢、手鼓等。男子群舞《觀燈》中那變化多端的草帽,群舞《紅綢舞》中那翻飛飄動的紅綢,這些道具都大大增強了藝術表現力,使舞蹈動作更加優美多姿,生動有趣。

(三)古典舞

是在民間舞蹈的基礎上經過舞蹈家們提煉、加工和創造的,具有嚴謹的程式、規範的動作、較高的技巧的一種舞蹈,並被認為是具備了典範意義的和古典風格的舞蹈作品。我國的古典舞大多保存於戲曲藝術中,現在創作的古典舞也都借鑒於戲曲舞蹈,講究手、眼、身、法、步的完美結合。古典舞的動作要有明確的目的性,每個姿態都要有雕塑般的美感,能形象地描繪出所要表現的人物性格和情緒變化。如三人舞《金山戰鼓》的舞蹈語彙是以傳統戲曲舞蹈為基礎的,並創作和再現了一組宋代巾幗英雄的舞蹈藝術形象。它源於“韓世忠大敗金兵於金山”,“梁夫人親執桴鼓”,“金兵終不得渡”的曆史史實。為了逼真而又用舞蹈藝術表現這樣一段曆史,在藝術上既要繼承我國古典舞蹈表現戰爭生活的傳統,又要不循京劇舞蹈中古代將士出征、作戰的那種程式,而按照舞蹈反映生活的美學規律創作出這個舞蹈,是需要下一番工夫的。整個舞蹈藝術地概括了梁紅玉隨夫偕子戎馬征戰一生的英雄行為。再現了我國古代巾幗英雄梁紅玉的將帥風貌,使人從古代將士的形象裏受到一次民族尚武傳統的教益。特別值得一提的是這個舞蹈在繼承我國”古典戲曲舞蹈”的傳統,但又不拘於程式,大膽地揚舞蹈之所長在吸收京劇“三通鼓”、“將軍令”和東北民間舞蹈中各種擊鼓姿態後,創造出了很多較為新穎而又具有一定高難度的舞蹈技巧,為集中而強烈地表現人物在激戰中的那種頑強意誌、武將氣派的烘托上收到較成功的藝術效果。從而把古代軍事題材的舞蹈創作提高到一個新的水平。《金山戰鼓》在創作上的成功,表明我們創作曆史軍事題材的舞蹈時,除了要站在曆史唯物主義的高度,去再現曆史環境中的典型人物,還要在今天我們對曆史認識水平的高度上去再現曆史,總結曆史。以準確地把握曆史人物身上最能反映本質的東西,達到傳時代之神,在藝術表現上又要適合人們今天欣賞習慣和審美要求。這樣,曆史人物才能真正在舞台上活起來,成為既具有中國古典陽剛之美,又是屬於今天的栩栩如生的曆史人物的藝術典型。舞蹈中梁紅玉矯健挺拔的舞姿,剛健和柔美的舞蹈特點,把動作、造型、節奏等按舞蹈藝術的表現規律加以融合變化,使這個古典舞作品別開生麵,引人入勝。《金山戰鼓》首演於1980年,編導:寵誌陽(1931—?)、門文元(1934—?)等,作曲:田德忠,首演者:沈陽軍區政治部前進歌舞團王霞、柳倩、王燕。

女子群舞《小溪·江河·大海》。首演於1986年,首演者:中國人民解放軍藝術學院舞蹈係張曉慶、李茵茵等。舞蹈通過二十四位身穿白紗的少女的隊形和步法變化,表現出滴水成河,江河彙誨的哲理內容。編導運用古典舞的“跑圓場”,對“擰、傾、曲、圓”這些古典舞蹈元素精雕細刻,使它成為立意精高、別出心裁而又不脫離古典風格的優秀作品。此外,我國極為豐富的古代繪畫、雕塑藝術中的舞蹈形象資料,也為我們今天複活、創造古典舞,提供了依據。

舞劇《絲路花雨》,是20世紀70年代末,甘肅省歌舞團創作並演出的著名舞劇,這部舞劇是以趙之洵(1934—?)、劉少雄(1933—?)為首的龐大舞劇編導群體合力創作而成。作曲;韓中才等,女主角;賀燕雲(A)、傅春英(B)飾英娘,男主角:仲明華飾神筆張,李為民飾伊努斯。舞劇主要是以敦煌莫高窟和穿越甘肅的友誼通道為背景,表現了古代勞動人民的藝術才能和傳統友誼。舞劇的編導家們深入到莫高窟內,麵對壁畫的姿態、造型、動態、動勢,提煉出了一套:勾腳、扭腰、送胯、全身成S型三道彎的動作語言,形成了別具一格的敦煌舞派,大大的豐富了中國古典舞的概念。舞劇中老畫工神筆張和他的女兒英娘,長期生活在洞窟之中,壁畫人物的各種造型啟發了他們的靈感。經過廢寢忘食的揣摩,共同創造出了反彈琵琶,這個響絕畫壇和舞壇的獨特造型。還有女子獨舞《敦煌彩塑》都是受莫高窟壁畫、彩塑藝術的啟發而創作出來的具有濃鬱民族風格的古典舞精品。

現代舞

現代舞在表現形式和藝術風格上都與過去的舞蹈作品迥然不同。舞蹈創作者以純舞蹈的自然動作和表現主義的原則為基礎,以現代社會、生活、人生等為題材,運用“收縮與伸展”、“呼氣與吸氣”、“跌倒與複原”等人體運動技巧,創造出現代舞蹈的造型和線條美感。現代舞摒棄了以往單純的敘事和抒情的手法,從舞蹈藝術本身的規律出發,去挖掘人物的內心世界,著重展現人物內心世界的矛盾、衝突。舞蹈家力圖使意誌、感覺、想像、欲望、夢境、幻想、潛意識甚至錯覺,用新穎的舞蹈語彙給以外化,將芭蕾舞、古典舞、民間舞乃至藝術體操、雜技等熔為一爐,在舞台上創造出具有現代意識和現代氣息的新的舞蹈形式。現代舞還特別強調時間、空間、動作意識和與動作有關的精神協調。總之,現代舞的最大特點是,不受程式化舞步和姿勢的束縛,充分利用人體運動的最大可能性。現代舞以生氣勃勃的自然動作,不用富麗堂皇的彩繪布景,光著腳,丟棄芭蕾的服裝,身上裹著飄逸的衣裙,在不鋪地毯的舞台上跳躍。這種熱烈奔放,出自自然,不事雕飾的風格,受到了不再滿足於隻欣賞芭蕾藝術的人們的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