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爺爺,對不起。”徐瑾兒慚愧的說道。
此刻,在她的心中,多了一個難以言述的身影,忽然間就進駐進去的,一個拉著二胡的孤傲的身影。
有龍的威凜,有虎的咆哮,有鷹的孤獨,有蛇的狠辣……
“瑾兒,不要自責,修煉之人,自然難免有些走火入魔心性不穩,這不是一天或者一年可以解決的。
如果你是一個男人,我會推薦你穿著短褲和汗衫,無論寒冬還是炙熱的盛夏,都赤著雙腳走出十個省以上的距離。隻有真正的腳踏實地曆經過萬水千山,才會真正的磨礪自己的心境。”
一眉道人認真的說道。
這個時候,一股淡淡的清風吹過,大殿裏頓時多了幾分安寧的氣氛。
“爺爺,這次,是我大意了。”徐瑾兒很是受教的說道,不知為什麼,當這一股清風吹拂而過的時候,徐瑾兒感覺到了一種別樣的存在,似乎,有什麼東西在周圍遊蕩一般,就好像膽小的人總覺得有人跟著他們一樣,這感覺是如出一轍的。
“嗯,你能認識到這一點就好,這個時候,爺爺和你說的東西,你才可以真正的聽進去。
你習武,首先要明白目的,目標!
習武的目的是什麼?我認為應該是保護自己,保護自己愛的人及愛自己的人。而且從古代來說,習武的目的本就是保家衛國,也就是保護自己,保護自己愛的人及愛自己的人。至於其他比如強身健體、修身養性,乃至傳播中華傳統文化等等,都是習武的副產品,
是在接受正確的武術思想和按照正確的習武方法練武的情況下,自然就會得到的東西。有的人說習武是為了入道,那麼這就是入道。
入道的不是技藝,而是心。入道者,並不是時刻想著入道,也不是時刻思考如何入道,越想入道離道越遠。
當你用心把你該做的事情做好,做到盡善盡美,合乎自然之理,入乎自然之境時,自然就入道了。隻是有可能你還沒有意識到你已經入道了而已。我認為武學可分為三重境界:技、藝、道。技之境界追求真,藝之境界追求美,道之境界追求善。這是就精神的修煉而言的,並非指格鬥的修煉。並不是說道之境界的武者在格鬥時就能戰勝技之境界的武者。所以一個武者不應該妄求入道,你至少應該技藝精純之後再談入道。否則你入的那個道就隻是個虛道,除了給道抹黑外沒有任何意義。
對於技、藝、道的關係,我曾告訴我你很多次:‘入道的不是技藝,而是心。入道的不在於做什麼,而在於怎麼做。當你用心把該做的事情做好,至盡善盡美,合乎自然之理,入乎自然之境時,自然就入道了,隻是有可能你還沒有意識到你已入道了而已。入道之後,則不為技藝所拘,心無掛礙。入道的雖是心,而不是技藝,然而技藝精純卻是入道之基礎,必須藉由技藝之途方可入道。不修技藝而妄言入道者,即使達到了你所謂之道,你所入的那個道也隻是一個虛道,是蒼白的、空洞無物的、了無內涵的,除了給道抹黑外沒有任何意義。以渡舟過河喻之,道是河之彼岸,技藝則是渡河的那條小船,隻有乘上這條小船才能登上彼岸。當然渡河之小船有很多條,而你要找的是適合你的那條小船--也便是適合你的藉由入道的技藝。雖知登上彼岸便應舍船,然而舍船必須是在登上彼岸之後的事,切不可在未登上彼岸之前便妄自舍船,否則永遠到不了彼岸。然而世之修道者多妄言入道,實不知何謂道,何謂入道,誠可悲也。世之最可悲者,非不知何謂道者也,而為自以為入道,卻不知何謂道者也。’
……
世間所有理性的行為都是為了以最小的代價取得最大的效果。從大係統的視角來看,一個行為的效益如果比為之付出的代價大,那麼這個行為就值得去做,否則就不值得去做。當一切行為的收益與為之付出的代價相等的時候,就是均衡狀態,也就是所謂的和諧。所以我們要做的不是根除所謂的惡,而是讓善惡處於均衡狀態。因為根除所謂的惡要付出的代價極大,大到不可估量,會損傷更多人更大的利益,如此以來根除所謂的惡的行為就是更大的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