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9章 重生者史東雷【1】(1 / 3)

張無風回到緬甸地下宮殿之後,再次見到孫菲菲等人,這才終於安定了下來。

因為他所見到的一切,證實了一切卻是沒有發生改變,至於那被發生改變的那一些情況,卻已經不在他考慮的範圍之內。

盡管在另外一邊,或許一個叫張無風的人會在今天和蘇茹結婚,但是那個地方並非是這個地方,那個世界也並非是這個世界,而且也不是所有人,都喜歡重生或者是回到過去。

這就是張無風的心思,不過在見到準備待產的孫菲菲的時候,張無風的心頭忽然閃過一絲別樣的陰霾之色,因為實力強大了很多,因為踏足進入了原罪之境,所以本身的推算能力和算計能力,自然成十倍乃至百倍的提升,而在這樣的提升之下,張無風的心有些震驚了!

因為在他的推算下,他必須要有五龍晶力輔助掌控過去未來的大能之人,才能保證孩子安全的出生,而五龍之力的另外一龍之力和掌控過去未來之人,卻在一時間,難以找尋。

張無風仔細的推算了起來,一切依然有些模糊,但是他卻已經得知了兩大大體的結論。

第一,五龍之力,第五龍龍脈,可以借由北京地下宮殿龍脈挖掘出來,而龍脈內部,則是需要一件頂級帝王文物才可以喚醒修複龍脈之力。

而在這瞬間,可以最快弄到的,張無風隻能確定在編鍾身上。

曾侯乙墓的編鍾,這東西,或許才可以在最短的時間處理這一切!

第二點,過去未來掌控之人,應該是一位重生者,而這個人,實力也非常的強大,要全身心為他所用,很難。

但是張無風已經捕捉到了一點音訊,那就是這個人和妹妹張無萱有一定的姻緣,因為這個人,名叫史東雷。

而這個史東雷,是一位重生者!

計算出了這些,張無風沉吟著,第一次給妹妹張無萱打了電話,讓她此刻趕緊花費大代價,讓史東雷和她一起,在六個小時之內,趕回武漢!

而另外一方,在交代翡翠王阪口睦先生照顧之後,張無風準備瞬間前往曾侯乙墓。

曾侯乙墓是戰國時期曾侯乙的一座墓葬,呈“卜”字形,位於湖北隨州城西兩公裏的擂鼓墩東團坡上。其中出土的曾侯乙編鍾是迄今發現的最完整最大的一套青銅編鍾。

曾侯乙墓為中國戰國初期曾(隨)國國君乙的墓葬,位於湖北隨州市擂鼓墩。葬於公元前433年或稍後,1978 年發掘。墓坑開鑿於紅礫岩中,為多邊形豎穴墓。南北16.5 米,東西21米。內置木槨,槨外填充木炭及青膏泥,其上為夯土。整個墓葬分作東、中、北、西四室。東室置曾侯乙木棺,雙重,外棺有青銅框架,內棺外麵彩繪門窗及守衛的神獸武士。中室放置隨葬的禮樂器。北室放置兵器及車馬器等。西室置殉葬人木棺13具。墓主45歲左右;殉葬者為13~25歲的女性。

墓中共出土隨葬品15000多件。其中曾侯乙編鍾一套65件,是迄今發現的最完整最大的一套青銅編鍾。青銅禮器主要有鑊鼎2件、升鼎9件、飼鼎9件、簋8件、簠 4 件、大尊缶 1對、聯座壺1對、冰鑒1對、尊盤1套2件及盥缶 4 件等。其中尊盤係用先進的失蠟法鑄造,表現出戰國時期青銅冶鑄業所達到的高水平。鍾在我國商朝時就已出現,最初隻有3到5枚,到周朝增到9至13枚,戰國時發展成61 枚。人們按鍾的大小、音律、音高把鍾編成組,製成編鍾,演奏悠揚悅耳的樂曲。曾侯乙編鍾共 65 枚,其中1 枚是戰國時楚惠王贈送的鎛。編鍾分八組,共分三層懸掛在銅、木做成的鍾架上。鍾架全長10.79米,高2.73米,由六個佩劍的青銅武士和幾根圓柱承托著。六十五枚編鍾的總重量達3500千克,它的重量、體積在編鍾中是罕見的。鍾上大多刻有銘文,上層十九枚鍾的銘文較少,隻標示著音名,中下層四十五枚鍾上不權標著音名,還有較長的樂律銘文,詳細地記載著該鍾的律名、階名和變化音名等。這些銘文,便於人們敲擊演奏。曾侯乙編鍾音域寬廣,有五個八度,比現代鋼琴隻少一個八度。

鍾的音色優美,音質純正,基調與現代的C大調相同。考古工作者與文藝工作者合作探索,用此鍾演奏出各種中外名曲,無不驚歎。

一九七八年發掘的舉世聞名的我國湖北省隨縣曾侯乙墓出土的編鍾,是我國古代最龐大的樂器,它共64件,(計鈕鍾19件,角鍾45件),分三層懸掛在滿飾彩繪花紋的銅木結構的鍾架上,每層的立柱是一個青銅佩劍武士。它們的形體和重量是上層最小,中層次之,下層最大。最小的一件重2.4公斤,高20.2厘米;最大的一件重203.6公斤,高153.4厘米。它們的總重量在2500公斤以上。鍾架通長11.83米;高達2.73米。氣魄宏大,場麵相當壯觀。這座墓的下葬年代為公元前432年,距今2410餘年。它的出土引起國內外的重視,被認為是世界音樂史上的重大發現。

八十年代初,湖北省博物館、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武漢機械工藝研究所、佛山球墨鑄鐵研究所、武漢工學院和哈爾濱科技大學等單位上百名科技人員通力協作,采用了激光全息攝影和掃找電鏡等現代技術手段,發現我們的祖先早在兩千四百多年前就摸索出了銅、錫、鉛三種成份的最佳配方,以獲得優美的音色;掌握了鍾體大小,鍾壁厚薄與音高的嚴格比例,鑄造出不同音高的編製係列;設計了“合瓦式”的獨特鍾形與複雜的鍾腔結構,形成了奇妙的一鍾雙音和優美的旋律。這套編鍾都能別兩個樂音,全部音域貫穿五個半八度組,高音、低音明顯,中間三個八度,十二個半音齊備。由於有了完備的中間音,所以能在任何一個音上靈活自如地旋宮轉調。尤為可貴的是,鍾體和附件上,還篆刻有二千八百多字的錯金銘文,記載了先秦時期的樂學理論以及曾和周、楚、齊等諸侯國的律名和階名的相互對應關係,這一重大發現,據棄了所謂“中國的七聲音階是從歐洲傳來、不能旋宮轉調”的說法。

為了使這套中華樂器史上珍貴的國寶發揮更大作用,科學工作者將曾侯乙編鍾進行複製。1983年1月6~9日,中國音協、中國機械工程學會鑄造學會、考古學會的學者專家共80多人,在武漢對複製的編鍾進行了鑒定。專家通過聆聽和比較原件和複製品每個鍾的音色、音高,並交替欣賞原件的錄音和複製編演奏的《胡笳十八拍》《梅花三弄》《瀏陽河》《聖誕夜》等中爍曲。他們認為複製品確實達到了原件的音響效果,高音區清脆,明亮,悠揚;低音區渾厚,深沉,氣勢磅礴。其中演奏出的大多數音樂與原件的差異小於正負五音分之內,為一般聽眾所難以辨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