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2章 裸體的藝術(1 / 3)

這個時候,腦核的效果,已經發揮了出來,腦核的精華液,那是屬於升華境的強者的病毒感染出來的,其效果可想而知。

再配合李玄的華佗五行針,頓時她的身體就開始了迅速的康複。

不僅如此,李玄還直接的幫助她先打通了十二正經,然後又打通了奇經八脈,隨後才適當的挑選了一下十二經別和十二經筋其中的部分經絡。

這些也就夠了,其餘的再打通隻會帶來不穩定的因素,所以李玄也沒有繼續。

所謂經脈,可分為正經和奇經兩類。正經有十二,即手足三陰經和手足三陽經,合稱“十二經脈”,是氣血運行的主要通道。奇經有八條,即督、任、衝、帶、陰蹺、陽蹺、陰維、陽維,合稱“奇經八脈”,有統率、聯絡和調節十二經脈的作用。十二經別,是從十二經脈別出的經脈,主要是加強十二經脈中相為表裏的兩經之間的聯係,還由於它通達某些正經未循行到的器官與形體部位,因而能補正經之不足。

十二經脈又名十二正經,是經絡係統的主體。其命名是根據其陰陽屬性,所屬髒腑、循行部位綜合而定的。它們分別隸屬於十二髒腑,各經用其所屬髒腑的名稱,結合循行於手足、內外、前中後的不同部位,並依據陰陽學說,給予不同的名稱。十二經脈的名稱為:手太陰肺經、手厥陰心包經、手少陰心經、手陽明大腸經、手少陽三焦經、手太陽小腸經、足太陰脾經、足厥陰肝經、足少陰腎經、足陽明胃經、足少陽膽經、足太陽膀胱經。

十二經脈通過手足陰陽表裏經的聯接而逐經相傳,構成了一個周而複始、如環無端的傳注係統。氣血通過經脈即可內至髒腑,外達肌表,營運全身。其流注次序是:從手太陰肺經開始,依次傳至手陽明大腸經,足陽明胃經,足太陰脾經,手少陰心經,手太陽小腸經,足太陽膀胱經,足少陰腎經,手厥陰心包經,手少陽三焦經,足少陽膽經,足厥陰肝經,再回到手太陰肺經。其走向和交接規律是:手之三陰經從胸走手,在手指末端交手三陽經;手之三陽經從手走頭,在頭麵部交足三陽經;足之三陽經從頭走足,在足趾末端交足三陰經;足之三陰經從足走腹,在胸腹腔交手三陰經。

十二經脈在體表的循行分布規律是:凡屬六髒(心、肝、脾、肺、腎和心包)的陰經分布於四肢的內側和胸腹部,其中分布於上肢內側的為手三陰經,分布於下肢內側的為足三陰經。凡屬六腑(膽、胃、大腸、小腸、膀胱和三焦)的陽經,多循行於四肢外側、頭麵和腰背部,其中分布於上肢外側的為手三陽經,分布於下肢外側的為足三陽經。手足三陽經的排列順序是:“陽明”在前,“少陽”居中,“太陽”在後;手足三陰經的排列順序是:“太陰”在前,“厥陰”在中,“少陰”在後(內踝上八寸以下為“厥陰”在前,“太陰”在中,“少陰”在後)。

十二經脈的表裏關係是:手足三陰、三陽,通過經別和別絡互相溝通,組成六對“表裏相合”的關係。其中,足太陽與足少陰為表裏,足少陽與足厥陰為表裏,足陽明與足太陰為表裏。手太陽與手少陰為表裏,手少陽與手厥陰為表裏,手陽明與手太陰為表裏。

奇經八脈是任脈、督脈、衝脈、帶脈、陰蹺脈、陽蹺脈、陰維脈、陽維脈的總稱。它們與十二正經不同,既不直屬髒腑,又無表裏配合關係,其循行別道奇行,故稱奇經。其功能一是溝通十二經脈之間的聯係,二是對十二經氣血有蓄積滲灌等調節作用。

任脈,行於腹麵正中線,其脈多次與手足三陰及陰維脈交會,能總任一身之陰經,故稱:“陰脈之海”。任脈起於胞中,與女子妊娠有關,故有“任主胞胎”之說。

督脈,行於背部正中,其脈多次與手足三陽經及陽維脈交會,能總督一身之陽經,故稱為“陽脈之海”。督脈行於脊裏,上行入腦,並從脊裏分出屬腎,它與腦、脊髓、腎又有密切聯係。

衝脈,上至於頭,下至於足,貫穿全身;成為氣血的要衝,能調節十二經氣血故稱“十二經脈之海”,又稱“血海”。同婦女的月經有關。

帶脈,起於季脅,斜向下行到帶脈穴,繞身一周,如腰帶,能約束縱行的諸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