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歌史(1 / 2)

二、詩歌史

先秦詩歌

與詞、曲相比,中國的詩歌曆史最悠久,成就最輝煌。它興起得早,且經久不衰,青春常在。

詩歌的曆史可以追溯到語言產生後不久。《淮南子·道應訓》說:“今夫舉大木者,前呼‘邪許’,後亦應之,此舉重勸力之歌也。”可見在原始勞動中的勞動號子就是最原始的詩歌,魯迅將其戲稱為“杭育杭育派” (《門外文談》)。《呂氏春秋·古樂》又說:“昔葛天氏之樂,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闋。”可見原始的詩與歌密不可分,都與音樂舞蹈密切相關。但由於缺乏文字記載,這些原始詩歌大多已湮滅不傳。一些古籍記載的所謂神農、黃帝、堯、舜時代的歌謠,多數經後人潤色,甚至是偽托之作,但也有個別作品保留了遠古時期的原始味道,如《吳越春秋》卷九所載的《彈弓》曰: “斷竹,續竹,飛土,逐(右“肉”字)。以簡單的節奏表現了從砍伐竹子、製造彈弓,到射出彈丸、擊中獵物的狩獵過程。兩漢詩歌

這一時期被魯迅稱為文學的“自覺時期”。其在詩歌方麵的主要成就是五言詩由成型到繁榮,七言詩由濫觴到初步發展,雜言的歌行體及五七言四句的小詩也趨於成熟。新興的聲律學逐漸應用到詩歌創作中,為唐以後的近體律詩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包括詩歌批評在內的文學批評也空前發達繁榮,除曹丕的《典論·論文》、陸機的《文賦》,已接觸到詩歌批評外,劉勰的《文心雕龍》有許多章節都是專門論詩的,鍾嶸的《詩品》更是係統的論詩專著。

兩漢時,詩歌的成就不高,文入詩的成就更差。相對而言民間的“樂府詩”水平較高。

“樂府”本是漢代所設的音樂機關名,它是漢初統治者為潤色鴻業、製禮作樂的需要而設置的,它的任務除將文人歌功頌德的詩製成曲譜演奏外,還要采集各地的民歌。“於是有趙代之謳,秦楚之風,皆感於哀樂,緣事而發,亦可以觀風俗,知薄厚雲。”(《漢書·藝文誌》)到了魏晉六朝,人們習慣於把這些漢代樂府機關所采集的原稱為“歌詩”的詩歌稱為“樂府詩”,於是“樂府”由音樂機構名一變而為詩體名。

《樂府詩集》書影

據《漢書·藝文誌》載,僅西漢樂府民歌就有138首之多,可惜流傳甚少。現存樂府民歌大多是東漢作品,共有三四十首,其中富於文學價值的是那些采自民間的作品。

漢樂府“感於哀樂,緣事而發”的創作原則實際上和《詩經》 “饑者歌其食,勞者歌其事”的原則一脈相承,因而必然繼承《詩經》現實主義的創作傳統,具有很高的思想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