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植物的揭曉1
最古老的楊樹
在現今的楊樹家族中,胡楊是最古老的一員。這是因為我國新疆庫車千佛洞和甘肅敦煌鐵丘溝的第三紀地層中曾發現過它的化石,距今大約已6500萬年。目前世界上的胡楊資源越來越少,然而我國新疆塔克拉瑪幹大沙漠邊緣還有世界上罕見的一片胡楊林,為新疆有名的三大自然林區之一。
胡楊
這片林區麵積有33萬多公頃,蓄積量為460萬立方米。那裏的氣候極端幹旱,年降水量隻有10~50毫米,而沙層下的含鹽量竟達50%。所以,這片胡楊林是我國幹旱沙區寶貴的自然資源,在改善當地的環境條件,阻攔沙流,保障農牧業生產中建立著豐功偉績。
胡楊所以能夠生長在如此幹旱,鹽漬化程度如此高的土壤中,是因為胡楊有許多適應幹旱和鹽堿的特征。首先,胡楊的根異常發達,尤其側根密織如網,有人測算過,一株15年生的胡楊樹,它的根深雖隻有50~70厘米,但側根卻分布長達20米,因此,能在沙地上巋然屹立。同時,胡楊的葉子十分奇特,在不同時期,有不同大小和形狀,如在年幼時,葉為長條形,這樣可以減少水分的蒸發,而到成年之後,則變為三角形,卵圓和腎形,而且上麵也漸漸革質化,有效地減少了水分的蒸發。
胡楊的身體仿佛駱駝一樣可以貯存不少水分,而且耐幹旱,越幹旱,它貯存的水分也越多。如果把胡楊的樹幹折斷,水分蒸發後,葉的表麵也分泌著豐富的鹽堿,科研人員曾測定一株胡楊,其葉的表麵有5%的鹽堿,根約25%,樹皮約有10%,這是胡楊為什麼能在含鹽高達3%的土壤中生存的秘密所在。胡楊可謂與鹽堿作鬥爭的英雄。
胡楊耐鹽堿幹旱,不可能長得十分高,一般不過2米多,但在塔裏木盆地安道爾河下遊卻生長著一棵罕見的“胡楊王”,它高達22米,樹冠直徑20米,枝下高5米,胸徑粗2米,約有250歲左右。
胡楊不僅是沙漠英雄,而且它的木材紋理美觀,不受蟲蛀,既耐腐,又耐水濕,是製作家具、橋梁、電杆、坑木的良材。據稱,解放初期修建的塔裏木大橋,就用了胡楊木,胡楊木材的纖維還很長,可達1100多微米,是良好的造紙原料。此外,一顆胡楊可以采收一市斤以上的胡楊堿,其純度高達百分之六七十,可食用、製肥皂及化工原料,其樹葉還是喂羊的好飼料。
最古老的鬆樹
誰都知道鬆樹,誰都讚美鬆樹。自古以來,人們就把它與竹、梅並列,讚譽為“歲寒三友”。
鬆樹是一個十分龐大的家族。全世界約有230多種,其中我國就有115種,而屬於我國特產的則有金錢鬆、白皮鬆、雲南鬆、海南鬆、杜鬆、羅漢鬆、美人鬆等,此外,素有盛名的還有紅鬆、黃山鬆、馬尾鬆等等。
五大夫鬆在山東泰山的雲步橋上有三株勁鬆,據說秦始皇曾在樹下避過雨,後被封為“五大夫鬆”,人稱秦鬆,但真正的秦鬆已被大水衝去,現存的三株是清代雍正八年(1730年)補栽的。在山南麓普照寺內有“六朝鬆”,前人稱為古鬆篩月。鬆樹最多處是對鬆山,這裏兩山對峙,萬鬆疊翠、鬆濤滿穀,正是“岱宗最佳處,對鬆真絕奇”。
旅遊勝地黃山有四大奇景,其中之一就是蒼勁多姿的古鬆。其中的“迎客鬆”最負盛名,其枝丫向一側傾斜伸出,仿佛向遠方的遊人招手致意,以示歡迎。此外,還有“送客鬆”“陪客鬆”,狀如蒲團的“蒲團鬆”,惟妙惟肖的“麒麟鬆”、“鳳凰鬆”……令人目不暇接,讚歎不已。
北海公園團城上承興殿東側有株勁鬆,已有800多歲,當年乾隆皇帝見它濃蔭蔽日,遂封它為“遮蔭侯”。
在北京延慶的鬆山天然森林公園,共有十大風景點,“原始鬆樹林”是其中之一。林中有一顆“鬆樹王”,直徑有76厘米,已經活了500多年。
在內蒙鄂爾多斯高原東緣,黃河西岸的黃土丘陵溝壑區,生長著一株年代久遠的古鬆。其體格魁偉,高達25米,胸徑134厘米,完幅145×164米,材積135立方米,樹齡已近900歲,被人稱作“油鬆王”。
在廣西壯族自治區貴縣南山寺殿後洞峭壁上有一顆古鬆,樹齡已達3000年,被認為是我國迄今發現的最古老的一顆鬆樹,雖曆盡風雨寒暑,但一直蒼勁挺拔,繁茂蔥鬱。在崖上刻有“不老鬆”,遊人前往參觀,常與古鬆合影,把它作為長壽的象征。
最古老的樟樹
樟腦球,又名衛生球,能驅蟲防蛀,是人們日常生活的必備品,它就是從樟樹中提煉而來的。
樟樹是南方最常見的樹木之一,屬於樟科樟屬,在全世界共有250種,廣布於亞洲(熱帶),澳大利亞至太平洋島嶼和美洲(熱帶)。我國約有40多種,主要生長在華南各省。北可達甘肅及陝西南部,其中種數最多的是雲南,其次是廣東、四川等地。
樟樹是常綠的高大喬木,葉革質,有光澤,橢圓形。五月開黃白色小花,十月間結出大如黃豆的黑色果實。
樟樹全身是寶。樟葉可飼養樟蠶,其蠶絲是織魚網的好材料,同時又能提煉栲膠,用於農業上的防治水稻螟蟲。樟樹從根到葉,所有部位都可以提煉樟腦和樟油,是製造膠卷、膠片、賽潞珞的重要原料,廣泛用於醫藥、防腐、防蟲蛀以及製作香料,尤其是它的木材,呈黃褐色,紋理順直,由它製成的樟木箱,可防蟲蛀,所以非常受人們的歡迎。樟樹的根材也很美,常用製成藝術品供人觀賞。
樟樹的栽培曆史十分悠久。司馬遷《史記》中就有“江南出枸、樟”的記載。因此,我國至今還生存著一些珍貴的千年古樟。
在杭州西湖,原張相寺後有一株香樟,樹皮褐色呈不規則裂開,近地麵的皮層全部剝落,由基部發生數枝,主幹已空,有多數裂孔,姿態蒼勁,古樸可觀,已1000多年樹齡。
我國的寶島台灣是世界最有名的樟腦產地,其樟腦產量約占世界總產量的70%。海拔500~1800米的廣大山區差不多全是樟樹的天下,形成特有的“樟樹帶”。在那兒,據說還可以看見高達50米,胸徑51米的“擎天巨樹”。
目前世界上最古老的一顆樟樹,當推近年在廣西越城嶺下金州縣大西江鄉境內的錢塘山穀發現的那一株,其胸徑達66米,高30多米,樹枝如傘,蔭地占十餘畝。據當地的縣誌記載:這株樹已有2000多年的曆史。它的發現,對進一步研究發展樟樹生產有重要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