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機遇故事16
“忙中出亂”引出的發明
電冰箱的發明是由一起偶然事件引發的。
1822年,英國物理學家、化學家法拉第發現一些氣體加壓後不用冷卻到液化點就會變成液體,這些液體在常溫就會汽化並吸收大量的熱,這就是“蒸發製冷”的原理。曾製造“冷風機”的高萊也知道這一原理,想用它製造人造冰,以解決病房降溫問題。當時正值美國南北戰爭時期,由於天然冰塊嚴重不足,以致一些商船冒著偷越海上封鎖線的危險運來冰塊。起初,高萊用乙醚作冷卻劑生產人造冰塊,但多次試驗都失敗了。
一天,他又在用乙醚作人造冰的試驗。突然來了一個急診病員,他隻好立即奔出房間去救治。忙中出亂,他偶然忘了關掉試驗的機器。當他救治病員回來時,才發現人造冰已經形成,這就是最早的人造冰的冰箱。
不過,最早的人工製冷專利卻是哈裏士和約翰朗於1790年聯名登記申請的。幾年後,有人相繼發明了手搖壓縮機和冷水循環冷凍法,為製冷係統的問世奠定了基礎。
在前述法拉第發現蒸發製冷原理後不久,德國化學家林德就按照這一原理用氨氣製成冷凍機,而美國工程師雅可布·帕金斯也在1834年發明了世界上第一台壓縮式製冷裝置,這是現代式製冷係統的雛形。同年帕金斯獲得美國頒發的第一個冷凍專利。1855年,法國生產出第一台吸收式製冷設備。1873年,英國波義耳發明了氨壓縮機。出生於英國蘭開夏郡的托馬斯·薩克利夫·莫特後來移居新南威爾士,他和工程師尤金·尼科爾的主要功績是1861年在悉尼的大靈港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家冷凍廠並著手設計冷藏船。1876年,他們製造的世界上第一般冷藏船“羅薩姆”號下水,船上安有一台氨壓縮機,不幸的是,船未起錨卻因其鹽水冷卻管泄漏而導致製冷係統失靈,羊肉變質,實驗失敗。兩年後莫特去世。不過,人們並未就此罷休。其後,一艘裝有氨壓縮機的法國冷藏船成功地將70噸羊肉從阿根廷運往法國。不久,一台貝爾-科尼曼空氣製冷機裝上了“斯特拉斯列文”號冷藏船。1879年,該船從英國普利茅斯抵達悉尼,裝上40噸牛羊肉於1880年2月2日到達倫敦,在曆時4個月的航行中,肉溫一直保持在零下70攝氏度,故未變質。這批凍肉頗受歡迎,售價平均高達11美元/公斤。
1913年,美國開始將一種牌號叫“杜美爾”的家用電冰箱在芝加哥售出,由於售價高達900美元,且效果並不理想,故問津者寥寥無幾。稍後又有幾種新型電冰箱問世,但總銷量直到1920年尚未達到10 000台。
1918年,美國凱爾維納脫(Kelvinator)公司的工程師科伯蘭特製造了世界上第一台用機械製冷方式的家用電冰箱,這顯然在製冷原理上有所突破。不過,它十分笨重,外殼用木製,絕緣材料用海藻混木屑,壓縮機用水冷,噪聲很大。盡管價格昂貴,投放市場後仍很受歡迎。它的誕生宣告了家用電冰箱的發展進入了新的階段。
從1920年起,家用電冰箱製造業首先在美國形成,並迅速發展成為一個重要的工業部門。1921年,美國北極公司製造出將壓縮機藏於箱體內部的電冰箱。1926年,該公司又將電冰箱的外殼由木質換為鋼板,從而使其體積縮小,不致腐爛。1927年,美國通用電氣公司經過12年的研製,造出“摩尼泰”牌電冰箱,它首先采用了全封閉式壓縮機,噪聲小,受到消費者歡迎。1929年,該公司又率先推出冷藏與冷凍室分開的組合式雙門雙溫電冰箱。現代家用電冰箱的外觀由此初步形成。
1921年,瑞典的蒙特斯和馮·普拉騰也發明了另一種電冰箱。
1930年,各種氟裏昂製冷劑相繼出現,從而加快了製冷技術的向前發展。次年氟裏昂—12獲得專利。
1933年,美國北極公司開發了一種密封於鋼板殼體內自動潤滑的壓縮機,耗電較省,這為電冰箱提供了可靠的動力。同年,美國克洛斯萊依公司獲得在電冰箱箱門上設置擱架的專利,至此,現代電冰箱基本定型。
電冰箱的大發展是在二戰以後。這被稱為“改變20世紀的十大發明”之一的家用電器,現已成為現代家庭和社會不可缺少之物。
70年代以來,隨著科技的發展和環保的需要,又出現了多種新型冰箱。例如半導體冷熱兩用電冰箱、太陽能冰箱。根據1987年簽署的保護臭氧層的蒙特利爾協定書,商定發達國家1996年(中國是2010年)停止生產破壞臭氧層的氟利昂,從此,含氟冰箱完成了自己的曆史使命。
看吵架後的靈感
20世紀60年代末,日本商人禦木本幸吉率領滿載烏龜的船隊,在途中不幸遇到風暴,耽誤了行期,當船隊抵港時所有烏龜都已腐爛。發財美夢頓時破滅。傻了眼的禦木一氣之下,跑到海濱度假去了。
一天,他在海邊散步以驅散煩惱時,偶然聽見一片爭吵聲。好奇心驅使他走了過去,原來是兩位遊客在出售海產品的貨攤前指手畫腳地對罵。一個理直氣壯地說:“這粒珍珠是我先預定下來的,你憑什麼買走?”另一個也不甘示弱:“我出的價錢比你的高,老板願意賣給我。”兩人互不相讓,吵個沒完。然而,禦木卻無心再聽他們吵下去。
回到賓館,禦木躺在床上翻來覆去地想:天然珍珠這麼貴重,產量有限,若能用人工養殖珍珠,一定能夠發大財。
於是,他立即購買書籍、資料,仔細研究珍珠生長的機理。經仔細觀察後他發現,珍珠是不能化解的異物進入母貝體內排不出而產生的,這就是“蚌病為珠”。他在一處淺海灣建立了珍珠養殖試驗場,經過反複試驗,終於研究出了將玻璃珠子塞進珠母貝的養殖方法。
數年之後,人工養殖珍珠已經為禦木帶來了巨大的財富,使他成為“世界珍珠大王”。
同樣是看吵架,許多人隻是隔岸觀火,而禦木卻因此捕捉到了一條有用的信息,由此發明了人工養殖珍珠法,發了大財。也許,這正是“有意栽花”和“無心插柳”的區別吧!
珍珠是名貴的裝飾品,也可作藥用。珍珠依大小和形狀不同而價格相差很大。低級珍珠每克隻值幾元至幾十元,高級珍珠每克值數百元;直徑超過8毫米的超高級珍珠以粒計算,每粒值幾十萬元以上,遠遠超過黃金。1934年5月7日,在菲律賓巴拉旺灣采集到的一隻巨貝中,發現一顆質量為6 350克、半徑7厘米大珍珠,是目前世界上已知最大的海水珍珠,被稱為“老子珍珠”,現存於美國舊金山銀行的保險櫃中,價值408萬美元。1986年,澳大利亞西部有人在白蝶珠母貝中培育出一顆形狀奇特的珍珠——由九顆附殼珠連成一體呈十字架形,因此取名叫“南方十字架”。
狂犬病的克星
1892年12月27日,來自世界各地的許多著名科學家聚集在法國巴黎的一個豪華大廳裏。當法國總統挽著一位滿頭銀絲的老人步入大廳時,人們起立歡呼,樂隊奏起勝利進行曲。這是法國著名微生物學家、化學家巴斯德70壽辰慶典中的一幕。
巴斯德(1822~1895)是何許人?為何勞名流權貴們如此興師動眾?這還得從頭說起。
19世紀以前,狂犬病嚴重地威脅著人們的健康。狂犬病是法國巴斯德多年研究、準備攻克的疾病。
巴斯德為取得狂犬疫苗,他和助手把一隻瘋狗綁在桌子上,而他則俯下身子,用嘴通過滴管一滴一滴地從狗的下頜吮吸唾液。為了攻克這一疾病,年已60多歲的巴斯德表現得全無懼色。他指導助手將取得的唾液注射到試驗的動物體內,結果這些動物都痛苦地患病死了。問題基本上搞清了,是瘋狗的唾液把病毒帶到人的體內,侵入人腦發生了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