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之後的飛行過程中我發射的探路飛船又有一艘失去聯係,這樣我就損失了三艘探路超光速飛船。
現在我開始擔心起來,因為我在星際空間中七拐八繞地飛行至今,僅僅飛行二千九百多光年,算起來直線距離太陽係也隻有二千二百光年左右,這比起銀河係本體直徑十二萬光年來說,我僅僅前進了不到百分之二的距離,我開始擔心自己能否順利地完成自己的使命。
雖然時間對我來說沒有任何意義,但畢竟時間也已經度過了四千一百多年。我擔心的並不是時間過長而讓太陽係的人類所等待,而是擔心依照探路超光速飛船如此的損失速度,再飛行三千光年的話,我身體中所攜帶的剩下的三艘探路飛船將會全部損失殆盡,如果真到這一天,我將在星際空間中寸步難行。除非我冒險以超光速的速度飛行,但這也意味著我隨時可能消失在星際空間中。
必須盡快找到一處合適的落腳點。當我眼前一百多光年處是一個球狀恒星團,我對這裏找到合適的行星抱有很大的期待。在這個直徑三光年的範圍內有著六百多顆恒星的星團中,何許那裏就能找到一個有著適宜生命居住的行星。問題是,眼前的球狀恒星團會有哪一顆恒星才會在生命帶有合適的行星。
我首先從恒星團的質量及發光量來分析,第一,將垂死的紅巨星派出在外,第二,以中子星、白矮星等大質量卻發光不足的恒星不在考慮範圍,第三,大凡有三顆以上恒星為中心的恒星係不在考慮範圍之中,因為這會造成圍繞恒星中心點運轉的行星軌道極不穩定,因而該星係中的行星的溫度變化將會因為軌道的變化而造成溫度的變化走極端。
進入球狀恒星團範圍內,我是一路尋找適合的恒星是否攜帶適合的行星。好在功夫不負有心人,在進入球狀恒星團後並向中心前進0.13秒差距的距離後,我發現一對雙星恒星係統,接著就在生命帶區域發現一顆顏色為白紫藍的三色行星。這顆行星有厚實的大氣層,兩極為白色,中間一圈為藍色,白色與藍色之間各有一圈紫色地帶。
有顏色的行星值得研究,那麼有藍色的星球就令人振奮了,因為藍色意味著有液態水,意味著可能有生命。
我放慢速度進入這顆恒星的氣泡內部,最終到達這顆在恒星生命帶上的行星的,我停留在這顆行星的上空軌道上。
發射的探測飛船進入該行星大氣層中以低空圍繞行星進行探測,得到的數據令人興奮。大氣中氮氣含量為超過百分之六十三,其餘為二氧化碳及大量的四氟化矽氣體,含氧量極低。好在整個星球的氣溫範圍在零下九十度與七十度之間,這意味著必定有適宜的氣溫地帶適合人類居住。我借鑒人類對火星的改造,決定以火星的改造模式改造這顆行星。
這顆行星之所以海洋兩側的陸地存在紫色,是因為生長著一種紫色的肉類植物,這種遍地生長的巨大伏地葉片植物呈現紫色。白色則是星球兩極巨大的冰川所形成,藍色自然是大洋所具備的特有顏色。
雷克星球自轉一周的時間是97小時,圍繞兩顆恒星旋轉一周的時間需792個雷克日,也就是說雷克星球的一年為792天,雷克星球上的一年實際上等於太陽係地球的8.7698年。
我終於在銀河係找到了第二顆火星,雖然這並不是正真意義上的第二顆地球,但火星都可以改造成為人類的居住地,這顆行星現有的條件應該比火星更具備改造條件。
費盡千辛萬苦找到一顆合適的星球,這讓我感到最初的目標已經完成,接下來的工作任務就是如何改造這顆行星了。
這個攜帶三十七顆行星的雙恒星係得有個名字,我第一件事情就是將恒星的雙星中大的一顆恒星命名為地球,小的恒星命名為月球,以表示對我故鄉地球的紀念。如此以來,這個恒星係就應該稱之為地球係了。
那麼眼前這顆呈現出三種顏色的色行星如何命名?我想,張雷克過去與我朝夕相處,是我的生死兄弟,現在與我一樣奔赴深度星際空間,生死不明,他是我最為牽掛的人。我知道,在這無垠的宇宙中,我們各奔異度空間,也許我們分手那一天就意味著永別。對張雷克的思念最好的辦法無疑是將我發現的第一顆類地球行星以他的名字命名,就叫“雷克星”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