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唐宋八大家”指唐宋兩代八位優秀的散文作家,即唐代韓愈、柳宗元,宋代歐陽修、曾鞏、王安石和蘇洵、蘇軾、蘇轍父子。由於他們在古文創作上的傑出成就,明嘉靖間古文家唐順之編《文編》一書,專門選錄八家的作品;與唐順之同屬“唐宋派”的古文家茅坤,又在《文編》的基礎上編選《唐宋八大家文鈔》一書,風行海內,“唐宋八大家”的名稱遂由此產生。但究其根本原因,這八位作家的成就還是在唐宋“古文”運動的發展中取得的。
所謂“古文”運動,是相對於唐宋之際盛行的“駢文”而來的。“古文”和“駢文”是我國古代散文的兩種文體。“古文”是真正意義上的“散文”——散行之文,通曉流暢,沒有種種形式上的束縛;而“駢文”是古代散文發展到魏晉之際的一個變化——通體對偶而且講究聲律,到齊梁間,受聲律說的影響,文章不但通體對偶,還講求四聲的交錯搭配,自齊梁至唐,駢文盛行,幾乎一切公私文翰,甚至學術文章都駢化了。駢文的對偶和聲律的美,反映了古代作家在散文形式美上的一種追求,而且也確實出現了一批優秀的駢文作家和聲情兼美的作品。但是,駢文的弊端也很多,主要是它嚴重的形式主義傾向和由此導致的內容與形式的脫離,不但遠離了社會人生,也遠離了作家的真情實感。另外,因為對偶和聲韻的追求,駢文的語言也難免陳陳相因、了無生氣。於是,一批有識見的作家開始倡古文、反駢文。其中以唐宋八大家為著。
“古文”運動初期,以中唐時的韓愈和柳宗元成就最大。韓愈的貢獻首先在於他古文理論的完整而明晰。他把古文寫作與儒學、道德、政治和教化聯係起來,以糾正駢文寫作的遠離社會人生。韓愈的又一貢獻即在於他的創作實踐。他寫了大量優美曉暢的古文,在前代優秀散文之後,為後世讀者樹立了良好的揣摩學習的樣板。柳宗元的政治觀哲學觀較韓愈激進、進步,在散文緊密聯係社會現實方麵,他比韓愈做得更好。在韓、柳周圍,還形成了一個人數不少的寫作古文的集團,他們創作古文,反對駢文,主張相近,形成了文學史上稱為唐代“古文”運動的創作局麵。在他們的努力下,古文寫作有了很大的實績,駢文在文壇上長期的一統局麵被打破了。
古文到了晚唐,又漸處於低潮,駢文幾乎又恢複了原先獨占文壇的模樣。於是有王禹偁、柳開、穆修及歐陽修等的第二次古文運動,文學史上將其與唐古文運動合稱為“唐宋古文運動”。其中以歐陽修的成績最大,歐陽修的古文理論大體與韓、柳同,其創作也效法韓、柳,不過,他樹立了一種比韓愈更平易、更舒展的文風,深婉周密,行文極盡曲折紆徐之能事。與韓愈一樣,他也喜提拔後進,曾鞏、王安石和三蘇父子,都得到過他的鼓勵和培育。歐陽修開創的古文寫作格局,比韓、柳更開闊,取得的成就也更大。宋六家之中,曾、王、三蘇各有其個性風格,又能在大的方麵遵循歐氏倡導的簡潔、平易、舒展的文風,“唐宋八大家”的陣營終於形成了。
總之,唐宋八家之文,抑揚開闔各有千秋:韓愈文章氣勢磅礴、自由奔放;柳宗元的文章滌蕩萬物、別開生麵;歐陽修的文章平實質樸、窮而後工;曾鞏的文章章法嚴謹、條理清晰;王安石的文章言簡意賅、筆力雄健;蘇洵的文章縱橫恣肆、氣勢淩厲;蘇軾的文章隨筆揮灑,詞采妙出;蘇轍的文章立意平穩、結構嚴謹。由唐至宋,八大家相繼傳承,將中國古代散文推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自唐至宋,韓柳歐蘇以其文學成就又成為其中最傑出的代表。
唐宋“古文”運動,從文體改革的角度講,至蘇軾,乃取得巨大的成功。駢文並沒有消亡,但在散文寫作領域內,古文永遠成為主力而駢文始終居於偏師。直至近代新文化運動起,作為古代文體的“古文”才宣告終結。但八大家之文,仍在許多方麵給現、當代散文寫作以深遠的影響。因此可說“唐宋八大家”的古文作品,代表著唐宋散文的最高成就。
總之,中華民族創造了光輝燦爛的古代文化,給人類留下了豐富的精神財富。本著推陳出新,弘揚傳統之宗旨,我們精選了八位大家的著名篇章合做而成《唐宋八大家》一書,希望可以免去讀者麵對紛繁複雜,文字艱深的古書之苦,能夠直麵中國古代文化之精華,一邊學習,一邊就可以運用。
本書由周治主編,參與選編、注釋、校正的有宋濤、張林、鄧招華、郤智毅、於慈雲、毛明華等同誌,敬希廣大讀者批評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