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說我祖父做對過何事,對匈奴的牽製之策大約就是其一。父親繼位之後,繼續發揚。包括郅師耆的漠北匈奴在內,五部匈奴相互製約,對漢庭的強勢又是不甘又是忌憚。聽說,當年父親去漠北平叛,也曾有許多人主張趁機滅漠北。但當時隻是一介女史的母親竭力反對,舌戰群雄,硬是把別人說得啞口無言。
我曾見丞相史衡提過這件事時,仍滿麵讚許之色。而母親多年來雖不涉足政事,在見識和氣魄上卻能得到大臣們的首肯,想來與當年之事亦不無關係。
而據我所知,母親對政事其實並非絲毫不沾。比如西域都護的壯大,母親就曾經出謀劃策。她在經商上很有眼光,還認識當今西域最大的商人李績。在她的建議下,西域都護也設置了均輸府和平準府,中原銷往西域的貨物逐年增多,國庫亦因此大大充實。漢庭在西域的經營也逐年龐大,商路經由西域,往更遠的地方延伸,許多漢使新到達的地方,連父親都不曾聽說。
許多人說我的父親之所以會娶母親,是因為母親賢良,或者母親美貌。而父親的說辭是,因為母親還欠著他二十笞條。
但我覺得都不是。
他們二人在一起的時候,似乎總有說不完的話,偶爾也會爭執,但父親從不會擺出天子的威儀來嗬斥母親,而是認真跟她理論。當然,這樣也有壞處。比如當二人理論不下的時候,我們兄妹幾人就會被他們拉出來,讓我們評理。
這過程……其實十分怪異……
天地良心,我們還是孩子啊……
為天下人做榜樣的是你們才對啊……
但我們身為皇子皇女,自幼承聖賢之訓,基本的是非之念還是有的。父親再理虧,他也是天子;母親再能說,她畢竟掌握著宮中所有好吃的。
所以,在各說各有理的時候,我們一般會義無反顧地選擇母親。
父親常常氣得瞪眼。
我們並無愧疚,因為我們知曉,他們二人鬧矛盾從不會過夜。白天裏吵了,到了夜裏,父親去找母親,關上門,第二天出來便又有說有笑。
這樣的父母,方圓百裏大概也隻有這麼一對。說出去這是帝後,誰也不信。所以我覺得,他們若離開對方,他們誰也找不到能跟自己一唱一和把日子過成這樣的人了。
我三歲的時候,二弟鞅出生了,再過一年,三弟衡緊接著來到人世。之後,母親沒有再給我添新弟弟,卻在我九歲的時候,添了一對雙生妹妹。
我隱約還記得那時父親十分緊張,整夜徘徊在產室之外。我們三人也惴惴不安,陪著父親一起等。幸好兩個妹妹並沒有太為難我們,深夜的時候,產室裏終於傳出了嬰兒的啼哭。宮人笑盈盈地將兩個繈褓抱出來,向父親慶賀,父親卻徑自走進產室內看母親去了。
所以,首先見到沁和芯的,是我們兄弟三人。
其實說起來,蒲那表兄和從音表姊也算是我們家的人。在我還未出生之前,他們九跟著父親和母親住在宮裏了。據說母親在匈奴的時候,就一直照顧著他們。我的舅祖父杜燾曾說,父親那次去匈奴親征平亂,接回蒲那表兄和從音表姊,其實是為了母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