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戰
電子戰,又稱電子對抗。是敵對雙方利用專門的無線電電子設備和器材進行的相互鬥爭。電子對抗包括兩個相互鬥爭的方麵:一方麵利用專門的無線電電子設備(偵察、幹擾設備)破壞和減弱敵方無線電電子設備(通信、雷達、遙控、導航等)的威力和效能;另一方麵則以一定的技術和措施以消除其有害影響,保證自己的電子設備的正常工作。
以雷達領域的電子對抗為例,就包括對雷達的偵察、幹擾和雷達的反偵察、反幹擾兩個方麵的相互鬥爭。前者稱為雷達對抗,或雷達偵察、幹擾,後者常簡單地稱為雷達反幹擾。
電子對抗(電子偵察、幹擾)一般不能直接對敵方人員和武器裝備造成殺傷,但它卻能使敵方無線電通信指揮係統失靈、雷達迷盲、火炮導彈等武器失控,為保衛自己和大量殺傷敵有生力量創造條件。因而在現代戰爭中具有越來越重要的地位,成為軍事電子技術發展最快的領域之一。
多手段、多源、主被動電子幹擾的破壞方式,使C3I係統麵臨癱瘓的威脅。海灣戰爭中,多國部隊對伊軍大規模空襲之前,根據戰前電子信號情報偵察的結果以地麵電子幹擾係統對伊軍的指揮、控製和通信係統實施強烈的電子幹擾。
在空襲前夕,出動大批專用電子戰飛機實施不同距離的大功率電子幹擾。整個係統總的有效輻射功率近兆瓦級,是世界上功率最大的機載電子幹擾係統。
美軍最新裝備的精確定位攻擊係統在海灣戰爭中首次使用。精確定位攻擊係統能從遠離電磁輻射源的位置,指示目標所需的精度,適時地探測和定位該國徽記,並能使攻擊機發射的導彈,準確地指向所標定的電磁輻射源實施攻擊。除上述電子戰專用係統外,多國部隊攻擊機和直升機還普遍裝有自衛電子戰係統和無源幹擾係統。
多國部隊把不同類型、不同型號、不同頻段、不同功能的電子戰器材和手段有機地結合起來使用,使伊軍雷達迷盲、指揮中斷。第一批“戰斧”巡航導彈飛抵巴格達時,電子幹擾最強烈,連巴格達電台的廣播都聽不清楚。
空襲打頭陣的隱形飛機投下第一枚激光製導炸彈。擊中巴格達通信大樓40分鍾後才實施燈火管製。多國部隊周密而強大的電子戰攻勢,為42天結束戰爭創造了極為有利的條件。
電子戰的集中打擊目標是C3I互係統。針對C3I係統的組成結構特點,集中攻擊的是通信雷達係統。其手段除大量使用無源幹擾係統外,主要是大功率電子幹擾機實施集中壓製式電子幹擾和分布式壓製幹擾,通過大量使用反輻射導彈和反輻射無人駕駛飛行器、非核電磁脈衝彈、電子計算機病毒等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