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線電武器
無線電武器,新型非致命武器,使用無線電武器幹擾敵方傳輸電子的信號,在戰爭中進行電子壓製,導致對手信息不暢。
利用強微波波束能量毀傷飛機、導彈、航天器等目標中的電子設備或人員的定向能武器。是探索中的一種以無線電波能量打擊目標的武器。它以輻射微波為特征,又稱為無線電武器、射頻武器。
原理
無線電武器由超高功率微波發射機、大型天線以及電源等其他配套設備構成。結構與雷達的發射部分相似,但輻射的能量要比雷達大百倍以至萬倍。超高功率微波發射機可用單個或多個微波發射管來實現,這將是一種大型的設備。大型天線把超高功率微波發射機輸出的能量會聚在窄波束內,以極高功率照射目標,通過熱效應或電磁場感應效應來殺傷人員或破壞目標內部的電子設備。無線電武器與粒子束武器和強激光武器相比,有較寬的波束,因而有較大的照射和殺傷範圍。另外,它受天氣和煙塵等戰場環境影響較小,作戰適應性較強。但無線電武器的能量聚集需要使用大型天線,且很難立即判明其對目標的殺傷效果。
戰爭應用
在整個戰爭史上,士兵們總是幻想著勝利。而現在,軍人們正在尋找在第一槍打響前就能取得勝利的方法。從現有情況判斷,這種幻想是完全能夠變成現實的,並且已經在海灣戰爭中得到了初步的驗證。
海灣戰爭是“信息戰”的試驗場。用一個比較恰當的類比:1945年,日本的廣島和長崎首先領教了核武器的威力,那麼伊拉克作為第一個大規模、全方位遭到信息武器打擊的國家,可以成為“信息戰爭時代的廣島”。
首先,海灣戰爭爆發初期,伊拉克的防空雷達係統遭到了多國部隊的無線電電子壓製。當時,美國的移動式幹擾振蕩器還把伊拉克的長波通訊全部搞亂,這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了盟軍取得勝利。
這是一種特殊的電子對抗手段。其目標是通過發射或幹擾電磁波、聲波和紅外線信號來使交戰對手的電子對抗功能損壞或完全喪失。這種無線電電子壓製手段一般可由地麵、海麵艦艇、空中電子幹擾飛機三種係統全方位的協調來實現。這種手段的全麵施展是美國1991年在海灣戰爭期間,結果是美國人完全控製中東地區的石油資源、保持美國在該地區的軍事存在,實現了自己的戰略打擊目標。
西方學者比較普遍的看法是,這次戰爭巨大成果的取得與無線電電子壓製這一現代化技術和高精確度武器的使用密不可分。
事實上,高精確度武器,例如F117—A隱形戰略轟炸機、戰斧式巡航導彈也是由尖端的電子信息係統來保障的。在強大的無線電電子壓製下,甚至蘇聯南部地區一些無線電發射台功能減弱,雷達屏幕上信號多次出現中斷。在評價海灣戰爭期間美軍計算機裝備的作用時,美國專家毫不掩飾自己的得意並形象地指出,整個“沙漠風暴”行動期間計算機中每盎司的矽甚至要比核彈頭中的一噸鈾還管用。由此,有理由充分相信,無線電電子信息武器在現今時代已經出現,並已經應用在戰場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