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載雷達

總述

機載雷達是裝在飛機上的各種雷達的總稱。裝在飛機上的各種雷達的總稱。主要用於控製和製導武器,實施空中警戒、偵察,保障準確航行和飛行安全。

機載雷達的基本原理和組成與其他軍用雷達相同,其特點是:一般都有天線平台穩定係統或數據穩定裝置;通常采用3厘米以下的波段;體積小,重量輕;具有良好的防震性能。

第一部機載雷達

第一部機載雷達是由英國科學家愛德華·鮑恩領導的研究小組於1937年研製成功的。鮑恩等人從1935年開始研製機載雷達。在1937年年中研製出一部小型雷達,並把它安裝在一架雙發動機的“安桑”式飛機上這架“安桑”式飛機便成為最早載有雷達的飛機。7月至9日,機載雷達進行了多次試驗,證明它可探測到16公裏以外的水麵艦艇。

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不久,麵對納粹潛艇戰和對鞏固空襲的威脅臨近,鮑恩博士主持研製的ASVMK1型機載對海搜索雷達和A1型機載夜間載擊雷達正式裝備英國,成為世界上首批實用機載雷達。後來又對這兩種雷達進行了多次改進,在打擊德國潛艇和夜間轟炸機的戰鬥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在現代先進作戰飛機上,雷達係統的的造價往往占飛機總造價的1/4─1/3,還出現了綜合多種雷達作用的多功能機載雷達。先進機載雷達不僅能發現100多公裏以外的敵機,還能對其中最具威脅性的對多個目標同時實施攻擊。

分類

按用途可分為:

截擊雷達

用於為空空導彈、火箭和航炮等提供目標數據。它與火控計算機、飛行數據測量和顯示設備等組成殲擊機火控係統。截擊雷達一般有搜索和跟蹤兩種功能。在搜索時,雷達發現和測定載機前方給定空域內的目標,截獲後即轉入跟蹤狀態,連續提供瞄準和攻擊目標所需的數據。有的截擊雷達有目標照射裝置,用於導引半主動尋的導彈。

截擊雷達發現空中目標的距離一般為幾十公裏,有的可達一二百公裏;搜索和跟蹤角一般為±60度左右;測距精度為幾十米;測角精度為十分之幾度。脈衝多普勒截擊雷達能抑製地(海)麵雜波,提取動目標信息,具有下視能力,裝備這種雷達的殲擊機能對低空、超低空目標實施攻擊。

較先進的截擊雷達能邊搜索邊跟蹤,即對一定空域搜索的同時,還能跟蹤多個目標。有的截擊雷達還具有多種功能,既能用於對空中目標的攔截,也能用於對地(海)麵目標的攻擊。

轟炸雷達

主要用來為瞄準轟炸、製導空地導彈和領航提供目標信息。它可單獨工作,也可與光學瞄準具、計算機配合使用,構成轟炸瞄準係統。

轟炸雷達按搜索方式可分為前視和環視(亦稱全景)兩類。前視雷達的天線波束指向載機前下方,在一個扇形地區內搜索。環視雷達的天線波束成扇形,指向載機下方作圓周搜索。它有搜索和瞄準兩種工作狀態。搜索時,天線作圓周掃瞄,當顯示器畫麵上目標進入瞄準區時,雷達轉入瞄準狀態,將測得的目標數據送到計算裝置,會同其他參數標出投彈點並顯示在顯示器上。當目標信號與投彈標誌重合時,發出投彈指令,實現自動轟炸。轟炸雷達的作用距離一般為150~300公裏,方位分辨力約為1°~3°。

空中偵察與地形顯示雷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