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克名字的由來(1 / 2)

坦克名字的由來

1916年9月15日淩晨,索姆河戰場大霧迷漫,四野死一般寂靜。突然間,從遠處傳來陣陣轟響聲。漸漸地,響聲越來越大,迷霧被撕破,塹壕在抖動,一個個黑乎乎的龐然大物從迷霧中鑽了出來,它們的速度和人跑得一樣快,過障礙、越塹壕如履平地。原本屯自己的塹壕體係非常自信的德軍,麵對突如其來的鋼鐵怪物,一個個目瞪口呆,毫無還手之力,結果隻能是屍橫遍野、全線崩潰。這種新出現的戰場巨人是什麼?就是坦克。那麼,人們是如何想到發明這樣一個鋼鐵怪物,並給它取了這樣一個怪名字的?

原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戰場上出現了一種人們預想不到的景象:機槍火力點、塹壕和鐵絲網組成了異常堅固的防禦體係,那種敲著軍鼓、排著橫隊,端著步槍勇敢地衝向敵陣的戰法,隻能帶來慘重的傷亡。為了打破戰場上的狀態,人們迫切需要一種將火力、機動、防護結合到一起的新型進攻性武器,人們自然而然地首先想到了具有強大的火力、堅固的裝甲和良好的機動能力的軍艦。由此,不少人萌生了製造一種能夠在陸地上縱橫馳騁的“陸地戰艦”的想法。

第一個著手設計這種“陸地戰艦”的人,據說是俄國工程師B門捷列夫。他於1911~1915年詳細擬訂了若幹個“陸地戰艦”的方案。其中竟有一種與現代坦克驚人的相似。此外,英國人D莫爾(1912年)、奧地利人C布爾施滕(1913年)等也相繼提出了自已的方案,但是這些方案都沒有成為現實。

從戰爭一開始就在法國前線擔任英國遠征軍觀察員兼聯絡官的恩斯特·斯溫頓中校,由於真切地感到了這場大戰的殘酷,對此作了更為深入的思考,並於1914年10月,向大英帝國防務委員會鄭重地提出了建造“陸地戰艦”的建議。但是,當時的英國陸軍大臣吉齊納卻不以為然,認為這樣的東西即使能造出來,也是“敵人炮兵絕好的靶子”,斯溫頓的建議不過是“戲言”罷了。

正當斯溫頓的建議將被束之高閣之際,當時任海軍大臣的溫斯頓·丘吉爾偶然見到了斯溫頓的報告,如獲至寶。丘吉爾親往英國首相阿斯齊茲處慷慨陳詞:“為打破戰場上的膠著狀態,必須研製一種周身包裹盔甲、不怕機槍射擊、能突破野戰陣地的新兵器!”

阿斯齊茲首相批準了這一報告,責成陸軍具體實施。陸軍於1915年2月中旬開始了以美國製造的拖拉機為基礎的預備試驗。由於陸軍對這項計劃缺乏信心,結果以失敗而告終。就在這時,還是在丘吉爾的推動下,海軍成立了“陸地戰艦”委員會,開始了“陸地戰艦”的研製。

由於“陸地戰艦”委員會的成員都是海軍專家,他們就依照軍艦的模樣,設計了輪式“陸地戰艦”的最初藍圖。從設計圖紙上看,這是一個長30米、寬24米、高達4層樓、裝著3個直徑達12米的大輪子,重量超過1200噸的大怪物。很顯然,這個大怪物在陸地上根本無法生存,因而不得不中途下馬。

正在這時,英國從美國引進了“布勞克”農用拖拉機,給研製工作帶來了新的希望。人們在“布勞克”拖拉機的基礎上,換裝了福斯特·戴姆勒汽油發動機,車體四周安裝了軍艦上使用的鋼板裝甲,這樣首輛樣車就出世了,曆史上稱之為“林肯1號車”。

1915年9月,針對樣車試驗中暴露出來的問題,英國人又對車輪等部位進行了改進,終於在年底前完成了新的樣車,命名為:小威廉”,它是設計者威廉·特裏頓的愛稱。按中國通常意譯的名稱,叫做“小遊民”,這就是世界上的第一輛坦克。由於它外型像個巨大的水櫃,為了保密,英國人就給它起了個名字叫tank(大水櫃),漢音讀作“坦克”。此後,這個古怪的名字便名揚天下,延續至今。

陸戰之王”這一顯赫的地位也不是一步到位的。坦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小試牛刀,原以為一定會受到軍界乙致的青睞,可是戰後,各國對坦克的作用卻產生了很大的爭議。一些歐洲軍界資深的大佬們,對來自英國海軍部的“大水櫃”不屑一顧,認為它火力不強,隻能殺傷暴露的士兵;裝甲不厚,口徑稍大一點的炮彈就可以把它打得人仰馬翻;機動能力更差,比人跑步快不了多少不說,而且跑不了多遠就沒油了。因此,他們一口咬定坦克在下一場戰爭中發揮不了什麼作用,甚至比不上騎兵的駿馬和軍刀。正是在這種觀點的影響下,以至20年後,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初期,還出現了騎兵打坦克的“壯舉”。但是,一些軍中的有識之士,特別是一些少壯派,卻透過這隻“醜小鴨”,看到了它稱王稱霸的潛在氣質。

Tip:阅读页快捷键:上一章(←)、下一章(→)、回目录(回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