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芬奇戰車
大家都知道,矛出現後不久,盾就誕生了。盾是士兵手持的用於防守的兵器。然而,盾的攜帶在增加防護能力的同時減少了進攻能力,而且不方便。金屬誕生之後,盔甲終於出現了,盔是頭盔,甲是甲衣,金屬做的甲,後來也叫鎧。公元前200年左右,鐵製盔甲逐漸普及。到公元10世紀,中國已經能煆造質量很好的鋼了。宋朝沈括在《夢溪筆談》中曾記載一種名叫青堂羌族緱子甲的盔甲,據說在50步之外用強弩也射不穿。中世紀時,歐洲鎧甲製造水平達到高峰,盔甲種類很多。金屬盔甲是很重的,僅一隻頭盔就有二三千克,而最重的鐵甲可達25千克~30千克。可以想像,穿上這種盔甲打仗,是很不方便的。然而,這種趨勢卻沒有好轉,後來,騎兵們的盔甲更重了。14世紀,銀光閃閃的大白盔甲甚至把騎士的軀幹、四肢、頭部全都遮掩起來,達到“刀槍不入”的程度,重達40千克。每次穿盔甲,都要有人幫忙,每次上戰馬,同樣要人幫忙,一旦在戰場上跌倒,就是沒有任何皮肉之傷,也絕對爬不起來。現代人形象地將古代這種隻在頭部留幾個小孔觀察和呼吸的盔甲稱為“有生命的坦克”。它大概也稱得上是現代坦克的基礎,或者說是古代戰車的延續。
大家都知道意大利著名藝術家達·芬奇,知道他的《最後的晚餐》,知道他的《蒙娜·麗莎》,然而,你可能不會想到,達·芬奇這位藝術大師竟是軍事奇才,他在聲納、潛水艇以及本文所要介紹的坦克上做出過貢獻。
達·芬奇48歲時設計出了一輛酷似後來坦克的戰車。有人曾經從達·芬奇的談論中知道,他的戰車靈感來源於我們前麵所提到的盔甲。達·芬奇的戰車靠一副絞緊了的彈簧所產生的彈力來前進,就像我們手上戴的手表依靠發條運轉一樣,車上橫著一根T形木棒,木棒兩端用結實的皮帶係住兩根粗木棒,車一動,T形的木棒就帶動粗木棒飛旋起來,敵人還沒弄清是怎麼回事,就有可能被擊倒。
木棒戰車看起來很神奇,但沒有達到達·芬奇的要求。於是,他又設計出了新的戰車,這種戰車改用機械作動力,並裝有大炮。關於這種戰車,達·芬奇曾做過如下遊說:“你將要製造一種密封式的安全車輛,它能輕而易舉地衝進敵群中,用火炮把所有的敵人消滅,它後麵的步兵可以毫無困難和危險地前進。”
達·芬奇的設計與今天的坦克很相近,甚至比早期的坦克還完美。然而,由於軍事家們對達·芬奇不屑一顧,認為他僅僅是一位藝術大師,所以,達·芬奇的新型戰車一直未能從圖紙上走進戰場。有軍事史學家甚至認為,當初如果有哪一位軍事家采納達·芬奇的戰車,說不定達·芬奇將成為現代坦克的發明人,然而,直到最終,達·芬奇的戰車仍然僅僅被人們當作一幅畫來欣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