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克的伴侶
在現代陸戰場上,除了坦克、自行火炮外,還有一種外型與坦克和自行火炮相近,但沒有或極少有大型作戰武器的裝甲戰鬥輸送車輛,它就是裝甲輸送車和在其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步兵戰車。
在裝甲輸送車誕生之前的陸戰場上,步兵需要坦克的強大火力和突擊力,而坦克也需要步兵掩護。然而,步兵和坦克又無法同步行動,士兵的兩條腿根本無法與坦克的履帶和車輪相比較,坦克空間又小,步兵無法搭乘坦克,同樣,步兵增援兵力和為前線運輸槍支彈藥的車輛也難於通過戰場上的槍林彈雨。所以,坦克誕生不久,兵器科學家就設想建造一種既具有裝甲防護,又快速機動,而且以運送步兵為主的裝甲輸送車。1917年9月,全世界最早的裝甲輸送車在英國誕生,它主要用於輸送人員,有時也可用於輸送作戰物資,必要時還可以參加戰鬥。
英國人研製的最早的裝甲輸送車分履帶式和輪式兩種,是在過頂履帶式菱形坦克的基礎上改型設計而成,稱為馬克Ⅳ型,該車乘員4人,另可乘載50名人員或10噸物資,不載物資時車輛全重37噸。
馬克Ⅳ型體積太龐大了,在戰場上使用時,常受道路和橋梁的限製,行動不便。所以,英國人於1918年研製出馬克V型步兵輸送車的試驗車型,該車以滑動門代替了車側的炮座,該車町乘載25人,分兩個艙室,安裝有自救橫梁,分雌雄兩種車型。
為了能安全地向戰場運送彈藥,1921年,英國人又發展了一種履帶式裝甲彈藥輸送車。這之前,向戰場上運送彈藥多由馬車完成,然而,拉車的馬在穿越槍林彈雨時極不安全。1939年,英國人又在卡登一洛伊德Ⅵ超輕型坦克的基礎上發展了兩種支援武器運載車,其中,運載機槍的稱維克斯機槍運載車,可運載迫擊炮的稱斯托克斯追擊炮運載車。這種卡登——洛伊德多用途輸送車在二戰中被廣泛使用,總生產84000多輛,在一些國家甚至使用到50年代,對世界上許多國家裝甲戰車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成為裝甲輸送車史上的一代名車,其戰鬥全重4013噸,乘員4~5人,車長375米,寬210米,高160米,裝備1挺布倫輕機槍或1支“博伊斯”反坦克槍,最大行駛速度51千米/小時,行程256千米,通過垂直牆高0711米,越壕寬16米,爬坡31度。
美國是研製裝甲輸送車較早的國家,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美國和德國研製成功了M2半履帶式裝甲輸送車,這種半履帶式裝甲輸送車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獲得廣泛的使用,總產量達41170輛,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生產數量最多的裝甲輸送車。1944年,美國又在M5基礎上改裝成功T-29式裝甲運兵車。戰後,美國還建成了最有名的M113履帶裝甲輸送車,世界上大約有36個國家使用過這種裝甲輸送車,該車車體兩側裝甲板呈垂直形,是盒形車體,車前的甲板是坡度很陡的斜甲板,車後甲板可作下車用的跳板,甲板上還有一扇單門,步兵的座椅位於車的兩側,每側對麵可坐5人,車體後頂裝甲板上有一大圓蓋,蓋上有3個射擊孔,供乘員從車裏用他們手中的武器向外射擊。車長位置位於車體中央,在旋轉的指揮塔上裝有一挺口徑為127毫米機槍,駕駛員位於車體前部左側。
法國最早的裝甲輸送車是1918年生產的“施納德”補給坦克,這種補給坦克是在原“施納德”坦克上取消了武器,在原75毫米火炮位置上開了個車門,車體前部縮小而成,主要作為補給品供應車。1918年,法國還生產了一種“聖沙蒙”補給坦克。20年代末,法國引進英國生產的卡登-洛伊德裝甲輸送車,並在其基礎上研製成“雷諾”UE補品輸送車,該車1931年裝備法軍,服役到1940年,該車重2噸,乘員2人,車長269米,車寬17米,車高104米,最大公路行駛速度29千米/小時,最大行程965千米,通過垂直牆高04米,越壕溝寬122米,爬坡X度。由於這種車輛的車身較小,隻能裝載05噸重的物資,故通常還為其配備1個能裝載05噸重物品的拖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