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三部分
公元400年至1000年的帕拉卡斯文代是地區性藝術發展的時期。這一時期各地區藝術得到長足的發展。在這一時期內,有帕拉卡斯墓地的大量的紡織物,其中包括繡花織物、鑲著金和羽毛的頭巾、披巾,上麵有大量貓科動物、精靈、擬人圖案。在莫奇卡有最著名的肖像陶器,提供了當時人形象的生動寫照。
公元前1000年的納斯卡文化(秘魯南部沿海)遺址中,出土了很多塗有釉的彩陶,有各種提梁壺和敞口碗,著色均以紅為底色。畫圖中多是蘭鳥獸、草林、怪神,還有些頭像,一共用了11種色彩。在皮斯科海岸,有一大片地表圖案,形似燭台,其溝長200米、寬2米、深06米;在利馬(以南400公裏)一塊荒涼的高地上,畫有很多規則的地表圖形:有長方形、三角形、星形、平形四邊形等,還有類似植物和動物的圖案(據推測,這些圖形,可能和天文有關)。
公元前1000年的莫契卡文化(早期契穆文化)中,建築在土金字塔上的廟宇、牆上均有人和動物形狀的彩色壁畫和浮雕。陶器以紅、白彩繪為特征,有的像人,有的像鳥獸,造型奇特,形象逼真。人頭的塑像形態各異,極富個性;陶器上,還塑有手持各種武器的戰士形象和俘虜形象。
公元1000年的蒂亞瓦納文化遺址(秘魯和玻璃維亞交界的喀喀湖東南)中“太陽門”的門楣上,有被光線圍住的淺浮雕人形,浮雕中是虎頭人身的天神,頭戴羽冠,左手握箭袋,右手持狼牙棒。在天神的兩側,有三列小人(一共48個),上下的兩列都長著翅膀,中間一行是人格化的鳥。遺址出土的各種陶製器皿上,都有色彩鮮明的彩繪,有各種刺繡的織物,其圖案多是人形和獸形,也有些幾何形狀。昌昌城(契穆首都)房屋的一些牆壁上,也打印著繪畫或雕刻的幾何圖案。繪畫中有海獸、遊魚,更多的是海狗(均為崇拜的圖騰),姿態萬千。契穆的陶器多為馬鐙壺和提梁壺,黑色磨光。其織物非常精美,竟連羽毛也織在其中。
印加人在這些文化藝術的基礎上,創造了更為璀燦的藝術,著名的太陽神廟中麵朝東方的太陽神像,其四周是一大片用圓金片鑲嵌而成的火焰和環狀的光芒。當太陽普照大地的時候,神像便會放射出萬道光芒。神廟的一邊,還有一個“黃金花園”,園內有許多黃金和白金精製而成的奇花異草、飛禽走獸,形象生動鮮活。
印加人的繪畫,形象地展示了印加人的體型、衣著和生活景象;描繪印加帝國宮廷貴族生活的繪畫和壁畫,是世界藝術寶庫的傑出作品。
印第安人的藝術、建築對美洲產生了重大影響,現在的美洲無論是建築、雕刻,還是音樂、繪畫、舞蹈,都滲透著印第安人藝術的因素。在音樂的旋律、節拍和舞蹈動作上,印第安的影響無處不在,如:秘魯的馬裏內拉舞、華爾茲舞等;墨西哥的“哈拉貝”舞,複雜的旋律、動作,都源於印第安舞蹈。玻璃維亞土生白人和混血人的很多舞蹈,也都起源印第安人的節慶舞和儀式舞。墨西哥戴假麵具和頭飾的印第安人的赤足舞,和木鼓“特波納斯特利”伴奏的舞蹈,都已經成為極有名氣的民間舞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