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部分(1 / 2)

第十六部分

強權稱霸

本來隨著西周王朝的大勢已去,東周王室已被各路諸侯輕慢。加之鄭莊公憑借自己有利的地位,聯齊結魯,攻宋伐衛,聲威遠揚,史稱“鄭莊小霸”。鄭莊公之後,盡管鄭厲公仍借“尊王”旗幟風光了一陣,但好景不長,齊桓公代之而起。

齊桓公名小白,是齊僖公(前730~前698年在位)之子。齊僖公死後,由長子襄公繼位。齊襄公是一個昏庸之徒,喜好酒色,誅殺無度,因而他的兄弟和群臣多往國外避難。公子糾在管仲保護下逃往魯國,公子小白在鮑叔牙的保護下逃往莒國。公元前686年,齊襄公被無知殺死,接著無知又被雍廩除掉,齊國君位出現空缺。公子糾和公子小白得知這一情況後,都回國爭奪君位。在這一爭鬥中公子小白取勝登上君位,他不計前嫌任用管仲。齊國自管仲任相後,推行改革措施,很快振興起來。當時北方山戎入侵,對中原造成極大破壞,迅速崛起的齊國以雄厚實力擔負起保衛華夏傳統的重任。公元前664年,齊桓公曾率領大軍救燕北上,但歸途中迷失方向,管仲讓老馬領路順利返回,“老馬識途”自此在傳統文化中為人津津樂道。救燕回國的第三年,狄人發兵攻打邢國(今河北邢台縣境),齊桓公聯合宋、曹等國相救,不但把狄人趕走,而且幫邢國遷到夷儀(今山東聊城西)。由於齊桓公的關懷,邢國人如回家般樂於遷往新地,“邢遷如歸”形象地表明了齊桓公的威望和仁愛。公元前660年,喜歡養鶴的衛懿公無力抵抗狄人入侵戰敗身亡,衛都朝歌被狄人攻破,並遭到大肆劫掠,齊桓公又幫助流散的衛人在楚丘建都。由於齊桓公的妥善安排,衛人忘掉了滅國的痛苦,“衛國忘亡”形象地揭示了在齊桓公的庇護下衛國人的忘國喪誌。齊桓公救邢存衛,大大提高了他的威望,成為中原諸侯的霸主。所以當楚國日益強大時,齊桓公義不容辭地成為華夏領袖而遏製其勢。由於楚國地處中原之外,對周王室大不恭順,到春秋時竟自稱王,因而被中原諸侯視為“南蠻”。魯僖公四年(前656),齊桓公率領宋,魯、鄭、衛、陳、許、曹組成八國聯軍進攻蔡國,接著討伐楚國。楚國也不甘示弱,兩軍在陘地擺開陣勢。經過一番激烈的外交較量,雙方終於達成協議。這次會盟,阻住了楚國北上的勢頭,使齊國的地位更加鞏固提高。魯僖公九年(前651),齊桓公與魯、宋、衛、鄭、許、曹諸國國君在葵丘(今河南蘭考、民權縣境)結盟,因齊桓公在周襄王繼位問題上給予大力支持,所以周襄王為表示感激特派使臣賜予祭肉,還特加優惠允準受賜時不必下拜,這實際上是承認齊桓公霸主尊位的表示。齊桓公在位43年,逐漸把黃河流域的諸侯聯合起來,為保衛華夏先進文明起了一定作用。此時天下大政,實出齊桓。孔子說:“管仲相桓公,霸諸侯,一匡天下,民到於今受其賜。微管仲,吾其被發左衽矣。”孟子說:“五霸,齊桓為盛。”對明君賢臣的霸業都給予十分的肯定,可見天下威權天子已失而旁落諸侯矣。

宋襄公在齊桓公死後,把逃到宋國的齊太子昭送回齊國繼位,安定了齊國局勢,並以此擺開了霸主的架式。他囚禁心懷不滿的滕君,懲治會盟時遲到的鄫君,討伐未盡地主之誼的曹君,結果引起諸侯不滿。宋襄公見中原諸侯不服,於是想求得楚國的支持,結果在盟會時又大講信用而誤入圈套成為囚徒,幸虧其弟公子夷目團結宋人拒不投降,宋國才避免了覆亡的下場。宋襄公回國後仍不思悔改、好大喜功,在起兵與楚國交戰時又迂腐不堪而大吃敗仗。其仁義之師顯然難以適應爭霸戰爭中的需要,因而他自以為是的宏圖大誌也就成為世人的笑料。從中自然也可看出,因循守舊的觀念在時代轉型的現實中不堪一擊,而天子也無心無力去過問這紛紛擾擾的時事了。

晉國進入春秋時期以後,逐漸吞並周圍小國以擴大勢力,至晉獻公時已成北方大國。由於獻公寵愛驪姬引起內亂,晉國局勢一直動蕩不安。直到晉文公回國執政,晉國才開始振興的轉機。恰在晉文公即位當年,周襄王的弟弟王子帶聯合狄人進攻周王室,周襄王被迫逃到鄭國的汜地避難。晉文公認識到這是“勤王”以“邀寵”的絕好時機,於是出兵擊退狄人安定王室。晉軍活捉了王子帶,並迎周襄王回王都。周襄王把王子帶殺死,晉文公也得到了“尊王”的大旗。在周襄王款待晉文公的宴會上,晉文公曾提出死後按天子規格下葬的要求,雖未被周襄王答應卻獲得了大量的土地,晉國從此奠定了霸主的地位。迅速崛起的晉國又經城濮之戰打敗了北向爭雄的楚國,中原諸侯於是紛紛改換門庭。在踐土(今河南原陽縣西南)召開的結盟大會上,參加的有齊、魯、宋、蔡、衛、莒等國君,周襄王親自前往慰勞並策命晉文公為“侯伯”,即諸侯之長,可見天子徒有名分而不得不倚重於強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