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武器是人類最有創意也最不可理喻的發明,狩獵和屠殺是兩種難以區分的目的。但是人類往往為了這兩種輕易混淆的目的而製造出很多充滿奇思妙想和藝術瑰麗的工藝極品,很多收藏家們對它們趨之若鶩、愛不釋手。這裏介紹的古代兵器,基本上按出現的時間順序進行排列,地理範圍包括全世界。其實說起來,人是最可寶貴的裝備。但人終究是人,不是物。

人類最早的勞動工具和最早的“兵器”。石斧的出現時間已經不可考,埃塞俄比亞阿瓦什村的打造石器時間為260萬年前,這是最早的打造石器,當然,也完全可以是最早的凶器。因為在同一地點發現了與這些石器緊密相關的動物的骸骨碎片。

人類出現並擴散到全球時,很有可能是跟人科動物發生過衝突的,但是沒有足夠的證據證明這點。在人類擴散到歐亞大陸後不久,帶炳的石斧就出現了。到了文明時代,首先進入文明的埃及,其最初主要的單兵武器就是石斧。古王國時期,出現了銅斧。商朝時的中國軍隊,也以青銅斧為主要武器。斧頭的主要重量集中在它的刃部,如果砍中敵人,不用說會是很有效的。不過斧也有其自身的缺陷:隻有刃部有殺傷力,且隻能砍殺,沒有刺擊功能。長長的柄沒有殺傷作用,如果用木製,容易被敵人砍斷,如果用鐵製,又沉重了些,再者斧本身的重量,也限製了它的長度。跟新興的刀劍比起來,效能不高,所以在刀劍興起以後,斧再也不是主要兵器了,在較早發明刀劍的兩河、印度和希臘,從來沒有把斧作為主要兵器過。但斧因為其強大的心理震懾作用,並沒有被淘汰。

事實上,早在中國的商朝時,斧的變種:鉞,就已經出現了,這種武器隻是比斧大些,有的在前端加上了矛狀刺。企圖把斧和矛結合起來,但因為斧本身的長度限製,這種結合並不成功,不過鉞卻成為一種刑具,並進而成為權力的象征。在青銅時代以後,斧作為一種輔助兵器,一直得到運用。諾曼底人和維京人都曾成功地使用過戰斧。後來斧曾跟矛結合,產生了歐洲戟。歐洲人也把斧頭作為刑具過。斧頭還可以作為工具,所以也成為工兵的象征。拿破侖軍隊的工兵就以斧頭為標誌。其實直到現代,斧頭因其刃部重量帶來的巨大砍殺力,還總是令人害怕。

棍棒

這玩意兒也是與人類同時出現的武器之一。普經有一部紀錄片,黑猩猩在遇到豹子的時候,會把樹枝向它投去,這樣看來,棍棒作為武器的曆史還真是早得厲害。但是棍棒的缺點也是很明顯的:它沒有刃部,沒有砍殺和刺擊功能,隻能用自身重量砸擊敵人。如果遇到使用有刃兵器的敵人,木製棍棒很容易被折斷,而金屬棍棒既耗費工時和資財,效果又遠不如其他長兵器好,如果遇到穿盔甲的敵人,它的殺傷功能簡直可以忽略不計了。所以在人類出現以後,棍棒很快失去武器地位——然而,在舊大陸上隻有一個文明國家例外,那就是中國。據《周禮·正義》卷61正文和鄭司農注:三代的“五兵”中就包括殳。《書》上說:“武王伐紂,戰於牧野,前徒倒戈,血流漂杵。”公元前632年晉楚城濮之戰,晉國仍製造了大量棍棒給步兵使用。棍棒的原料豐富,製造容易,在有刃兵器製造經驗不足和需要大量武器的情況下,裝備它還可以理解。但是到了秦統一中國之後,仍然裝備有這種幾乎無用的武器就很令人困惑了。

1976年在嬴政陵兵馬俑3號坑中出土30件銅質殳頭,上有多刺,年代在戰國早期的曾侯乙墓中,也出土有帶有尖頭的殳,看來中國人是想使棍棒具有刺擊傷害功能。但既然如此,為什麼不幹脆製造節省工時又更有效的矛,而是花費大量精力來製造這種複雜昂貴的殳頭呢?在《呂氏春秋》和《六韜》中還記載有鐵杖。這種沉重的棍棒,用於砸擊還是很有效的,隻是性價比依然不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