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節專利數量全球第一(1 / 1)

華為曆來尊重別人的知識產權,同時也注意保護自己的知識產權。華為真誠地與眾多西方公司,按照國際慣例達成了一些知識產權的交叉許可協議。寬帶產品DSLAM,是阿爾卡特發明的,華為經過兩年的專利交叉許可談判,已經與其他公司達成了許可協議,華為會支付一定的費用,換來的是消除了在全球進行銷售的障礙,經過努力,華為的DSLAM市場份額達到了全球第二。國際市場是一個法治的環境,也是一個充滿官司的環境,華為有了這些寶貴的經驗,今後就不會慌張失措了。華為以後依然要在海外取得規模收入,如果沒有與西方公司達成許可協議和由此營造的和平發展環境,這個計劃就不能實現。華為付出了專利許可費,但華為也因此獲得了更大的產值和更快的成長。

任正非說:“今天,由於技術標準的開放與透明,未來再難有一家公司、一個國家持有絕對優勢的基礎專利,這種關鍵專利的分散化,為交叉許可專利奠定了基礎,相互授權使用對方的專利將更加普遍化。互聯網的發達,使創造發明更加廣泛化,也更容易了。”華為充分意識到需要在知識產權方麵融入國際市場“俱樂部”,知識產權是國際市場的入門券,沒有它,高科技產品就難以進入到國際市場。

華為每年將銷售收入的10%以上投入技術研發,在研究經費的數量級上縮小了與西方公司的差距,也在知識產權上縮小差距,目前華為已有4萬多項專利申請,但相對於全球幾十年的積累仍是微不足道的。知識產權投入是一項戰略性投入,它不像產品開發那樣可以較快地、在一兩年時間內就看到效果,這需要一個長期的、持續不斷的積累過程。

任正非還充分地認識到了基礎專利的成長過程是十分漫長而艱難的,基礎專利的形成要經曆很長的時間,要耐得住寂寞,甘於平淡,急躁反而會誤事。基本專利的形成是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即使是應用型基本專利的成長過程也至少需要3~5年。華為一直倡導並建立了相應機製,鼓勵板凳要坐十年冷,同時堅定地走出去積極融入國際性行業組織中,廣泛地與業界同道交流、合作、協調;特別是在行業論壇以及行業標準開發組織中積極參與,共同致力於行業的成長和發展。雖然華為在國內外總共申請了超過4萬多件專利,但華為知道真正核心的基本專利還不多。因此,華為持之以恒地在功能、特性、工程實現技術等方麵加強投入,繼續反對盲目創新、反對小農意識、反對自我封閉、反對閉門造車,堅持合作與自研並重,在把握行業發展趨勢的同時順應業界的潮流、順應相應的規則下,厚積薄發、投放有序、廣泛合作、優勢互補,共同推進行業的發展和進步、構建良好的商業發展環境。

作為同在深圳設廠的鄰居,富士康的老板郭台銘非常佩服任正非,他發現華為付出了兩倍的薪水,挖了不少富士康申請專利方麵的人才。“我覺得華為很偉大。為什麼?因為它有專利方麵的遠見,它專利越多,競爭力越強。”

而與華為同時期成立的大多數中國企業卻習慣於走捷徑,從國外引進先進的技術,以市場換技術,結果是技術沒有換進來,市場也損失殆盡。

根據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的統計,2009年,華為新申請專利6770件,累計申請專利達到42543件,華為申請專利數排名全球第一,此前,華為已經連續7年蟬聯國內企業專利申請數量第一。在LTE/EPC領域,華為基本專利數居全球第二位。與此同時,華為融入和支持主流國際標準,並已經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截至2010年,華為在123個標準組織中擔任了148個關鍵領導職位。

美國著名國際投資銀行家庫恩這樣評價中國的華為公司:華為已經成為了世界最強大的通信設備商之一,它憑借專利與創新,成為中國新式企業的標誌。雖然許多人曾批評華為是“二流公司”,但現在,華為已經成為世界級革新領袖,它的崛起震驚了原來的大佬們—如北電、諾基亞、阿爾卡特朗訊。

華為的成長壯大之路就是不斷技術市場化之路,就是不斷培養技術商人之路。在未來,對科技知識進行商業經營的企業和人才才是真正的統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