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部分
索尼數據帶1877年,愛迪生發明了留聲機,創造了人類史上的奇跡,使聲音可以儲存和再現。但它的缺點也是顯而易見的,比如錄音時間短,錄音質量差等。因此,許多科學家都在努力地研究聲音的儲存和再現的方法,力求在留聲機的基礎上有所突破。
1888年,一位名叫史密斯的科學家提出了改進留聲機的設想。史密斯這一番美妙的設想給了另一位科學家靈感。1898年,丹麥科學家保森根據史密斯的理論,研製出了第一台磁性錄音機。此後,許多科學家對錄音機的改進作出了貢獻。其中,美國科學家馬文·卡姆拉斯的貢獻最大。是他,把錄音機的性能提高到相當完美的地步。
馬文對於錄音機的關注,純屬偶然。原來,馬文有一個堂兄,愛歌唱,總夢想有朝一日成為明星。在這位堂兄看來,收音機中播放的歌唱家唱得未必就比自己好。“要是我的歌聲能錄在唱片裏多好啊!”他想。於是,他找到馬文,要馬文幫忙。馬文想:用唱片錄音練習,太浪費了,還是想想別的辦法。
就這樣,馬文開始了對錄音機的研究。經過研究,馬文在1937年製成一台采用新原理的鋼絲錄音機。此後,馬文又對這台錄音機進行了改進,並製成了又輕又薄的塑料磁帶。當把塑料磁帶放進錄音機,用磁頭讀取時,錄音機裏就能放出事先錄製好的聲音。這就是我們現在常用的錄音機工作原理。影子為什麼不是彩色的
你經常去電影院看電影嗎?在電影院裏,不知你是否觀察到這樣一個奇怪的現象:電影銀幕明明是白色的,但放電影時,你總會感覺在那上麵是黑的,而此時放映室裏並沒有全黑,在微弱的燈光下,仔細分辨,還是能看得出白色的銀幕來。這是怎麼一回事呢?
斑駁的影子原來,這是光線與人眼的錯覺弄的把戲。大家知道,光線是沿直線傳播的,傳播過程中遇到不透明的物體時,光線就被擋住,它不能從物體旁邊繞過去,於是人們把物體背光後麵的這塊較黑暗的地方叫做影子。影子的亮度相比周圍其他部分要暗很多,人的視覺有很奇怪的錯覺,相對較暗的影子,反映到人眼後,我們人就覺得影子特別黑。事實上,黑白感是相對的。
生活中有了影子,就有無窮的樂趣。看過皮影戲嗎?它就是影子的“傑作”。
地球上各處的影子也不同。北極圈裏是影子的“大人國”,因為那裏的太陽光斜照,影子在茫茫雪原上伸展得很長;赤道地帶是影子的“小人國”,因為那裏的太陽高懸天空,影子變得很小。
影子也可以消除掉。仔細觀察電燈光下的影子,還會發現影子中部特別黑暗,四周稍淺。影子中部特別黑暗的部分叫本影,四周灰暗的部分叫半影。假如把一個柱形茶葉筒放在桌上,旁邊點燃一枝蠟燭,茶葉筒就會投下清晰的影子。如果在茶葉筒旁點燃兩枝蠟燭,就會形成兩個相疊而不重合的影子。兩影相疊部分完全沒有光線射到,是全黑的,這就是本影;本影旁邊隻有一枝蠟燭可照到的地方,就是半明半暗的半影。如果點燃三枝甚至四枝蠟燭,本影部分就會逐漸縮小,半影部分會出現很多層次。
醫院裏做手術用的無影燈,就是根據上述原理製成的。它將發光強度很大的燈在燈盤上排列成圓形,合成一個大麵積的光源。這樣,就能從不同角度把光線照射到手術台上,瞧,它既保證手術視野有足夠的亮度,同時又不產生明顯的本影,給它取名無影燈,可真是名副其實。奶糖是怎樣生產出來的
奶糖是用牛奶、糖、麥芽糖和牛油等一起混合製成的。當這些原料被運到工廠後,工人把它們放進大鍋裏煮,一直煮成黏稠狀,再撈出來切成小塊,冷凝後就變成了奶糖。
奶糖糖是人體不可缺少的養分,人體必須補充的四種營養成分裏,糖名列其中。科學家發現,胎兒在媽媽肚子裏的時候,就已經開始喜歡甜昧了,甜味是嬰兒第一種能分辨的味道呢。洗熱水澡前吃一點糖果,可防止頭暈或虛脫;活動量大時,半小時前適量吃些糖可補充能量,保持精力充沛,身體靈活;饑餓疲勞時吃糖,會迅速糾正低血糖症狀;餐前2小時吃些糖不僅不影響食欲,還可補充能量,利於生長發育……嗬嗬,怪不得你這麼喜歡吃糖了。
可是,伴隨著自己的長大,糖果總被大人們冠上“不健康”、“對牙齒不好”的“罪名”。的確,糖吃多了也不好,糖會帶來肥胖症、齲齒、糖尿病等疾病,所以,你吃糖的時候可要有節製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