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欽家小武好像是下了決心,他也就不打攪小武了,可是小武並沒有立刻開始嚐試修改功法,而是從牆壁上取下了另一本書靜靜地讀了起來,這本書書名叫《茶之道》。
書裏麵的內容竟完全是蝌蚪文,要不是小武花了半年時間精心鑽研那本神州文字演變史,根本就看不懂這些東西。但是經過半年的鑽研,這些蝌蚪文雖然不說精通,但是還是可以看得明白的。
“清、敬、怡、真乃茶之真諦——清即清潔、清廉、清靜及清寂之清。茶之真諦,求事物外表之清潔,更求心境之清寂、寧靜、明廉、知恥於靜寂境界中,飲水清見底之純潔茶湯,方能體味飲茶之奧妙。敬者萬物之本,無敵之道也。敬乃對人尊敬,對己謹慎。主一無適,即言敬之態度應專誠一意,其顯現於形表者為誠懇之儀態,無輕藐虛偽之意,敬與和相輔,勿論賓主,一舉一動,均□有能敬能和之心情,不流凡俗,一切煩思雜慮,由之盡滌,茶味所生,賓主之心歸於一體。怡者和也、悅也、槳也,調和之意味,在於形式與方法,悅槳之意味,在於精神與情感,飲茶啜苦咽甘,啟發生活情趣,培養寬闊胸襟與遠大眼光。使人我之間的紛爭,消弭於形,怡悅的精神,在於不矯飾自負,處身於溫和之中,養成謙恭之行為……真真理之真,真知之真,至善即是真理與真知結合的總體。至善的境界,是存天性,去物欲,不為利害所誘,格物致知,精益求精,換言之,用科學方法,求得一切事物的至誠,飲茶的真諦,在於啟發智慧與良知,使人人在日常生活中淡泊明誌,儉德行事,臻於真、善、美之境界……”
書本開遍就開始論述差中之意道理深遂,奧妙無窮。接下來就是介紹茶的起源,根據《茶之道》的說法,茶最早起源於神農氏,後麵還介紹了如何分類、種、采、製、選、烹、飲等關於茶的知識,包括轉茶的具體方法,這裏麵稱之為“凡茶百轉,去蕪存箐,心茶交融,精氣神合,而得自然。”這是種感悟人生,溝通天地的修行方式!
飛時半月,小武已得其精華,通其理。遂又換了一本,這本是是一本很薄的絹冊,裏麵的文字也不多,是篆體書寫的,乃是一本大大有名的聖賢之作——《道德經》,道德經裏麵的深奧哲理給小武心中的迷霧撕開了一線裂紋。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槖龠乎?虛而不屈,動而不出,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道德經裏講的是人生哲理,也是治世哲理,更是修煉的道理,因為那是更是天地自然之理。小武一遍有一遍地細細研讀體會著裏麵的深邃至理,不知不覺就沉迷在了其中。
“至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唔以觀複。夫物芸芸,各複其根,歸根曰靜,靜曰複命。複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知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沒身不殆……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聲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