歲時
爆竹一聲除舊,桃符萬戶更新。
一聲爆竹人們辭去了舊歲,千家萬戶換上了新桃符。
履端是初一元旦,人日是初七靈辰。
一年的開始是大年初一,又稱元旦;人日是正月初七,是吉日良辰。
元日獻君以椒花傾,為祝遐齡;元日飲人以屠蘇酒,可除癘疫。
晉代劉臻的妻子陳氏,在元旦那天獻給他一道《椒花頌》,祝願他長壽(遐齡);據說有人住在名叫屠蘇的草庵中,這人每年除夕都贈鄰裏一帖藥,讓人把藥囊浸到井裏,元旦取水合酒而飲,可以避免瘟疫,後來人們稱這種水酒為屠蘇酒。
新歲曰王春;去年曰客歲。
稱新的一年為“王春”,用的是《春秋》“元年春王正月”的典故;過去的一年稱“客歲”,因為“客”有表示過去的意思。
火樹銀花合,指元宵燈火之輝煌;星橋鐵鎖開,謂元宵金吾之不禁。
火樹銀花,形容元宵夜燈火的輝煌;皇城橋梁鐵鎖都打開,指的是元宵夜京城開禁,警戒消除。
二月朔為中和節;三月三為上巳辰。
2月初一(朔日)是中和節,取居春天之中而氣候和緩的意思,這一天百姓以百穀瓜果互相慰問,祭祀穀神以祈豐年;春天另一個節日是在3月第一個幹支帶“巳”的那一天,後來定為3月3日,這一天官民都到水邊飲酒,以祓除不祥。
冬至百六是清明;立春五戊為春社。
過了冬至第一百零六天是清明;立春之事第五個幹支帶“戊”的日子是春社,即祭土神的日子。
寒食節是清明前一日;初伏是夏至第三庚。
寒食節是清明的前一天;初伏是夏至後第3個幹支帶“庚”的日子。
四月乃是麥秋;端午卻為蒲節。
4月是小麥收割的季節;5月初五端午節這一天,人們切菖蒲灑到酒中,飲了可避疾病,所以又稱為蒲節。
六月六日,節名天貺;五月五日,節號天中。
6月6日是天貺(kuànɡ)節,宋真宗時信奉道教,他說元符四年6月6日有天書降詔,所以定這一天為天貺節;古人將5月5日午時定為天中節,這就是後來的端午節。
端陽競渡,吊屈原之溺水;重九登高,效桓景之避災。
端陽節人們賽龍舟,是懷念屈原投汩羅江而死;重陽節登高,是效仿漢代桓景登高避災。
五戊雞豚宴社,處處飲治聾之酒;七夕牛女渡河,家家穿乞巧之針。
五戊(立春後第五個戊日)是人們殺豬宰雞祭神的日子,家家戶戶喝防治耳聾的酒;7月7日是牛郎、織女渡過銀河相會的日子,家家戶戶的婦女穿針引線,向織女乞求女工的巧藝。
中秋月朗,明皇親遊於月殿;九月登高,孟嘉落帽於龍山。
唐代羅公遠有道術,在中秋夜裏,拋竹杖化作大橋,請唐玄宗共遊月宮;晉代孟嘉作桓溫的參軍,9月9日遊龍山,大小官員聚在一起。在酒宴上,孟嘉的帽子被風吹落,他良久未發覺。
秦人歲終祭神曰臘,故至今以十二月為臘;始皇當年禦諱曰政,故至今讀正月為征。
秦朝時人們把年終祭神叫做“臘”,所以到現在仍然把陰曆12月份叫臘月;秦始皇名嬴政,為了避諱,所以直到現在仍讀正月為征月。
東方之神曰太皞,乘震而司春,甲乙屬木,木則旺於春,其色青,故春帝曰青帝。
東方的神叫太皞,東方在八卦中屬震卦,震卦主管春天,春天在天幹所代表的時間裏屬甲乙,春天在五行中屬木,木在春天蓬勃旺盛,木在春天是青色,所以春帝又叫青帝。
南方之神曰祝融,居離而司夏,丙丁屬火,火則旺於夏,其色赤,故夏帝稱炎帝。
南方的神叫祝融,南方在八卦中屬離卦,離卦主管夏天,夏天在天幹所代表的時間裏屬丙丁,夏天在五行中屬火,火在夏天旺盛,火的顏色是紅色,所以夏帝又叫炎帝。
西方之神曰蓐收,當兌而司秋,庚辛屬金,金則旺於秋,其色白,故秋帝曰白帝。